我国开展社区康复已20多年,但是许多居民仍然不愿意或不能到社区进行康复。其主要原因是社区康复体系尚未普遍建立,特别是缺乏康复专业人员或者是专业水平不高,尚无法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康复需求。现主要从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简称德胜社区)的初步经验,谈一谈如何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康复的有效性。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视康复是关键。
康复医学是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任务中的薄弱环节。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搞得比较好,首先是领导班子认识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该社区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因素以及康复对改善患者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因此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2.狠抓学科、队伍建设和继续教育。
首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康复医学科,选一位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全科副主任医师进行培训后担当学科带头人,并按照要求配备基本的康复设备,设置物理、作业、语言、认知、传统康复等治疗项目等。然而,目前许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尚未成立康复医学科或缺乏学科带头人,这是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其次,切实加强康复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主要是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和建立继续教育制度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办法因地制宜,立竿见影,切实有效。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配有专职的康复医师和中专以上的康复治疗师,社区卫生服务站应配有专职或兼职的中专以上的康复治疗师,这是提高康复医疗质量的根本措施。最近北京市科委正在开展社区常见疾病医疗康复技术体系与示范研究,这对提高社区康复的有效性是很有意义的。
第三,形成以康复医学科为骨干、卫生站为平台、家庭为基础的三级康复网络模式,并与北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以及时解决疑难问题。
3.加强康复病房建设。
按照卫生部关于城市卫生服务中心可设一定数量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的精神,德胜社区开设了30张康复综合病床,这既符合社区医疗康复的需要(因为大医院病床周转率在不断缩短,平均14天左右),也是某些慢性病的治疗所需(不少功能障碍患者出院后需要在社区住院康复一段时间);同时对提高社区康复的医疗、教学和科研质量及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
4.发挥大医院康复医学科对社区康复的对口支援作用。
北大医院和德胜社区在这方面开了一个好头。前者有固定的(退休的)和不定期的(在职的)康复专家到德胜社区进行康复指导、讲学、交流和无偿接受他们有计划派出的康复人员的进修、短期培训,并建立双向转诊制度。这样既能将需要社区康复的患者转到社区,又能协助解决社区康复中的疑难问题;既有利于患者,也能促进社区康复技术的提高。
5.促进社区康复的多元化。
德胜社区的康复俱乐部活动对促进残疾者的健康教育、集体互动,创造愉悦的环境,提高活动能力、职业技能和生活质量起着良好的作用。当然,这需要具备其他一些必要条件,如场地、设备、报销政策和待遇等。
本版已列入卫生部、科技部、中国科协卫生科技进社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