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水根 □
“衣叉输液”可以说是一个新词汇、一种新现象。不知从何时开始,在不少医院里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年轻的父亲手举着一杆衣叉,衣叉顶上挂着盐水袋,年轻的妈妈则抱着打吊针的孩子,一家三口在院区里“流动”。这种“衣叉输液”现象甚至还催生了医院门口小店的“衣叉生意”。
“这也是无奈之举。”几位已习惯于“衣叉输液”的年轻父母表示,医院的输液室条件已越来越好,但挡不住人越来越多啊!有时各种繁杂的声音还惹人心烦。还有,空气里充斥的各种气味令人窒息。一位刚加入“衣叉输液”队伍的年轻父亲说:“外面不仅空气好,而且两三个小时的输液时间在走动中很快就能过去,孩子也不会哭闹。”入夏以来,笔者看到“衣叉输液”现象在农村基层医院也很普遍。
“‘衣叉输液’应当慎行。”不少医学专家对这种现象深为担忧。一位医生曾数度劝说“衣叉输液”者不要再“举叉”输液,但都没有成功。这位医生指出,静脉输液主要是为增加血容量,改善微循环;补充水、电解质,调节体液平衡;供给能量,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输注药物,治疗疾病。输液者必须在医务人员的视野内接受严密观察,如体位、滴速、注射部位变化及全身变化等都不容疏忽。“‘衣叉输液’的最大弊端是远离了医护人员的视线,一旦发生意外则有可能处置不及。另外,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处于室外或日晒条件下的液体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还有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笔者建议,医疗机构应多动脑筋,想方设法改进输液环境和条件; 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开展一对一的“输液安全”主题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安全用药知识;患者和家属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规范治疗,避免因一时随意而酿成不良后果。总之,用药安全应体现在细节处,且应由有关各方共同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