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ICU科主任 常毓颖
在采用现代医学手段的同时,发挥中医药优势及中西医结合特色,可以迅速提升ICU的综合救治能力。因为中医药的应用可以促进病人恢复正气,改善脏腑功能,延缓病情恶化,为抢救病人赢得宝贵时间,进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在疾病的治疗还是养生方面,都要重视整体观念,不能单一地强调某一方法的重要性。
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重症感染的发生也不例外。特别是ICU病房收治的患者病情较重,有的长期卧床,肺部感染的发病率相当高。如何对此类病人进行治疗,确实是ICU科医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的体会是,在遇到这类严重肺感染的病例时,除了积极遏制感染灶外,同时还必须运用中医理论来辨证施治。中医素有“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我们把这一理论应用到临床中,使用中药灌肠的方法来辅助治疗,既减轻了病人由于卧床胃肠蠕动慢而引起的便秘,同时还使代谢产物从大肠排除,减轻了肾脏的压力,保护了肾脏的功能,为疾病的康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辨证施治中,我们根据扶正祛邪理论,总结出“中医药五法”在ICU的应用,临床中收到了理想效果。
中药汤剂 ICU科的患者病情变化多端,须根据不同症状来辨证施治。为此我们提出标本兼治,祛邪为先的治疗原则。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急性发作期多为上实下虚的喘证,故应施以化痰降逆,温肾纳气之法。住进ICU的患者大多不能自动进食,我们便将中药汤剂以鼻饲的形式喂入病人体内,这样可使中药能在第一时间发挥有效作用。
中药灌肠 无论是内科重患还是术后病人,肾脏功能均会受到影响,出现二便失调。根据“小肠泌别清浊”、“大肠传导化物”理论,我们突破以往灌肠就是泻下的思路,发挥肠黏膜药物吸收迅速的优势,有效地延缓和阻止了肾功能改变,提高了肾脏功能,促使患者将体内多余的水分、有毒物质从大便中排出,减少了胃肠对毒素的吸收,从而有效地改善了术后及危重患者的肾功能。
中药雾化吸入 中药雾化是将中药经雾化装置变成微小雾粒或雾滴,随深吸气到达终末支气管和肺泡中,以达到湿润呼吸道黏膜、祛痰平喘、消炎等治疗目的。中药雾化给药能使药液直接作用于呼吸道黏膜,渗透和弥漫性强,局部靶器官浓度高,全身毒副作用轻,起效更快,目标更准确。
中药气管滴药 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使上呼吸道正常的湿化、加温、过滤及咳嗽功能消失,防御功能减弱。如果湿化不够,将在人工气道或上呼吸道中形成痰痂,对肺功能将造成一定的损害,且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我们应用双黄连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等中药针剂进行气管滴药,湿润病人气管黏膜,保护气道,起到了消炎、化痰、减轻水肿的功效,并提高了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有效给予了全身组织供氧。
针灸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是在针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一定的药物注射到穴位中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我们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辨证使用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等可进行皮下注射的药物,选择适当穴位予以针刺、穴位封闭,由此调节全身机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从新的层次和角度医治重症患者的目的。
(本报记者衣晓峰 通讯员张 锐 李小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