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荣
现在的一些中医院,中药在总药费中所占比例仅在10%~20%,其中大多数还是中药注射剂和中成药。而真正的中医基本功扎实,能运用四诊八纲解决大多数临床问题的传统型中医,已经成为“稀有品种”。许多年轻中医不读中医经典,而是热衷于到大型综合医院进修西医,参加西医的各种学术会议。长此以往,中医将逐渐退出主流医疗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辅助医学。
笔者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问题1 现行医疗制度的制约
在现行的医疗制度下,医院类似于一个经济实体,需要自负盈亏。医院的管理者为了保障职工的收入,维持医院的发展,需要想方设法搞创收。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传统优势反而成为劣势。一个名老中医出诊一个月所带来的收入,可能还抵不上一次介入治疗。
问题2 西化的医师培养模式和考核制度
中医院的“三基”考试内容与西医院相同,按西医临床分科细分为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等,基本上全是西医内容,这种导向不利于中医人才的成长。
问题3 中医人才评价问题
现在的中医人才评价倾向于科研课题和论文,而许多中医的科研、论文只是作为晋升职称之用,与临床距离很大。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笔者提出三点建议——
建议1 国家加大对中医院的投入,保障医院的公益性质,使医院管理者不再为创收而殚精竭虑,使中医简便验廉的优势能真正体现在临床为患者服务上。
建议2 医院应重视传统型中医的培养,培养一批能独立运用中医药解决大多数临床问题的中青年人才。让每一位中医住院医师在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后,先在门诊独立临证至少两年,然后再进行病房轮转,以保证他们中医思维的延续和深化。
建议3 中医人才的评价应以临床疗效为主,以激励青年中医苦练基本功,扎实做临床。对能运用中医药解决大多数临床问题、群众满意度高的优秀中医,应给予适当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