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老兵的传奇,他的军龄与共和国同龄;这是一个不老的传奇,88岁高龄的他思维敏捷,身体硬朗,经常连续主刀4台肝脏手术,同时担负着一个三甲医院的管理重任,并忙于筹建总投资近20亿元、占地400亩、设置有1000张病床及肝癌研究所的肝胆医院安亭新院。
书写这个传奇的,就是我国肝脏外科开拓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院士。昨天,在“八一”前夕,记者亲身感受了他的一天——
早8点:准时到达办公室
一瓶牛奶、一只鸡蛋外加几片饼干,这是吴老几十年来“吃不厌”的早餐。尽管昨天不是出诊日,可一身戎装的吴孟超8点准时走进办公室。他说,每周一上午的门诊时间,慕名求医的人实在太多,同道们怕累着了他,限号10个。
第一个病人情况很好。可看着下一个哈尔滨病人的片子,他却不经意地皱了下眉头。一番仔细问诊之后,看到病人紧张的神情,吴老安慰道:“别紧张,现在再查一查,等会儿我先给你做个B超看看,需要住院就住院。”从抽屉里拿出另一副眼镜,吴老健步朝B超室走去。“凡是吴老手术的病人,事先他都要自己做B超。这是吴老的习惯。”协理医生告诉记者说。
9点半:站上垫板做手术
9点半,吴老准备开始他一天中最辛苦也是最快乐的工作——做手术。吴老习惯把手术室叫“开刀房”。一进“开刀房”,吴老显然有些兴奋,连步子都变得轻盈起来,丝毫看不出下肢静脉曲张带来的不便。
走进手术的6号房,吴老并不急于洗手消毒换手术衣,而是双手叉腰,带着助手再次仔细看患者的片子,一两分钟后,才转身出门洗手。助手吴东副教授说:“这是吴老多年养成的习惯,手术之前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他要求我们也这样做。”
再次走入手术室,巡回护士早在主刀的位置放了一个类似方凳的铁质垫板,因为吴老的身高只有1米62,所以,手术要站在垫板上施行。
昨天一共有两台手术,一台是左肝巨大肝癌,一台是中肝叶肝癌,难度都很大。手术室护士长程月娥说,吴老做的手术多是难度大的,有时候还要到其它房间“救场”。
不知不觉间,第一台手术的肝癌切除已经完成,仅用了17分钟!从主刀的位置下来,休息了20分钟,吴老再次走进手术室。两台手术结束,记者已累得腰酸背痛,可吴老没感觉似的:“几十年都这样,早习惯了。一个合格的外科医生要有‘三功’
站功(能一站几个小时)、饿功(手术时能忍饥挨饿)和憋功(在手术台上绝对不上厕所)。”
下午3点半:讨论肝癌中心建设
说起安亭新院的事,吴老用起了外交辞令,“暂时无可奉告,不过应该争取在两年内能建成吧。”
吴老说眼下他的主要心思就放在三件大事上:一是“十一五”国家重大传染病肝病专项课题、二是建立国家肝癌诊疗科学中心、三是建设肝胆医院安亭新院。现在来找他汇报的就是肝癌国家科学中心和安亭新院建设的事。
“中国的肝癌病人实在太多,肝移植做得太滥,要规范。”
开完会已经18点,吴老要去查房。到住院部5楼,吴老说要去看上午手术的病人。他轻轻走到病床前,一只手拉着病人的手,一只手轻轻地放在病人额头上:“感觉怎么样?伤口疼吗?有没有什么不舒服?”问完这些,他又示意虚弱的病人不要说话,转身问跟在身边的管床医生,紧接着弯下腰看引流袋里的液体数量。查房结束时,他轻轻地为病人掖好被角。
而晚饭之后的时间是吴老一天中最静的时间。他要处理病人来信、修改学生论文、为杂志社审稿、整理自己的论文集等。吴老说,每到夜深人静,他想的最多的是如何使肝胆外科在国际上保持领先地位,如何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如何让肝癌病人活得更长。
本报通讯员 张鹏 本报资深记者 陈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