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听力医学中心主任 王秋菊
新生儿听力及聋病易感基因联合筛查是指在目前广泛开展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基础上,融入聋病易感基因分子筛查的创新理念,即在进行听力筛查的同时,于新生儿出生时或出生后3天内采集脐带血或足跟血筛查聋病易感基因。其目的在于应用先进和简捷的技术手段在第一时间筛查出听力异常新生儿、发现患儿病因及迟发型听力损失高危儿。我们创立的联合筛查整体实施流程及技术操作系统,使新生儿听力缺陷危险的发现率比传统方法提高了20倍。
传统筛查易漏诊
20世纪末,美国、波兰等国家通过立法率先开展了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2000年,我国也以立法形式在全国逐渐普及新生儿听力筛查。
听力损失遗传因素约占61%~66%,而且随着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广泛开展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我们逐渐发现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存在一个重大的局限或缺陷,即并不是所有的听力损失均会在出生后立即表现出来。除非出生后同时进行分子水平的筛查,否则此类患儿极易漏诊。而联合筛查则可避免这些问题。
目前,我们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生儿遗传疾病筛查采样卡进行筛查,可将采样对象的基本信息、样本信息、听力筛查结果和基因筛查检测结果汇集于一张卡片。听力筛查无痛、无创伤,易感基因筛查也只需用采样对象的点滴微量血样或体液即可。
对于听力与基因筛查均“未通过”新生儿,听力损失确诊且病因明确,需立即接受医学干预;听力筛查“通过”而基因筛查“未通过”的个体要进行临床综合诊断、遗传咨询以及听力学监控和随访;对于听力筛查“未通过”而目前常见的易感基因筛查“通过”者则需要进一步的听力学诊断和基因诊断;听力筛查和基因筛查均“通过”者进入目前成熟的听力筛查流程,但是不排除其他基因导致的迟发性听力减退情况。
纳入联合筛查的聋病易感基因
目前,在人类基因组中与听力下降密切相关的基因超过200个,全部纳入筛查费用过高。我们多年的研究表明,由GJB2基因、SLC26A4基因和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导致的聋儿约占24%~41%。因此,在较低的投入下仅纳入此三个基因可筛查出约1/3的遗传性聋儿。
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为氨基糖甙类药物敏感致病位点。在中国,耳聋患者约5%是由线粒体12SrRNA A1555G突变所致。而在聋哑学校这样一个特殊群体,高达12%的患儿是由于此突变及接触氨基糖甙类药物而致聋的。因此,药物性耳聋防控应用分子手段筛查十分必要。该基因筛查“未通过”,提示在应用氨基糖甙类药物时,此新生儿可能出现“一针致聋”现象。通过终身避免使用此类药物,避免耳部外伤、噪声刺激和感染等,可能使患儿不出现耳聋,终身受益。
GJB2基因的235delG突变为中国人群最常见的致聋突变位点,在聋哑人群中的发生率为13%~24%。GJB2基因纯合突变或复合杂合突变时,此基因筛查报告“未通过”,可以在第一时间诊断该新生儿为GJB2基因突变导致的耳聋,需尽早接受医学干预。筛查结果为GJB2基因“杂合携带”时,意为该新生儿携带该致聋突变基因,虽不发病,但日后与具有相同基因型的携带者婚配时,其后代耳聋发病率为25%。
SLC26A4基因是临床常见的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致病基因,在中国聋哑人群中的发病率为8%~12%。该基因为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时报告为“未通过”,可确诊新生儿为该基因突变导致的患儿。患儿出生时可能已出现耳聋症状,需立即医学干预。也有一部分为迟发型,患儿可以通过预防感冒,避免颅脑外伤、剧烈运动等防止听力波动甚至聋哑的发生。此类患儿必须进行定期检测,对发现听力下降者给予早期干预和治疗,可取得理想效果。“杂合携带”为非致病,但需排除其他位点杂合携带。
实施联合筛查的意义
实施联合筛查可以早期发现听力损失患儿,包括迟发性听力损失患儿,从而进行及时干预,预防言语障碍发生,有效降低聋哑发病率。
我们前期研究结果显示,仅线粒体12S rRNA药物敏感耳聋基因突变率就为2.3%。,表明每年将有4.6万新生儿携带药物致聋敏感基因突变。这些新生儿通过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而提早预知,可以通过避免应用耳毒性药物而有效防止耳聋的发生,每年预计可节省230亿元(4.6万×50万元=230亿元,每1名聋儿康复回到主流社会的费用约50万元,其中人工耳蜗植入及康复费用预计30万)!在“中国贫困聋儿救助项目之华夏万名新生儿听力拯救”项目在全国十几个省成功实施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又与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等机构联合启动了“爱尔启聪中国行”大型公益项目,努力在未来5年内将联合筛查的理念推广至200个城镇,为100万个新生儿实施免费聋病易感基因筛查。仅2009年,通过对贫困地区5万名新生儿实施联合筛查,预计可发现和防止1200余名新生儿发生聋哑,由此可能挽回相当于6亿元的社会经济损失。
另外,联合筛查还可发现大量潜伏的耳聋基因携带者。听力正常者中上述三个基因突变的综合携带率约5%,仅筛查此三个基因,每年可以发现约100万的耳聋基因携带者。这些潜伏的耳聋基因携带者虽然拥有正常的听力,但GJB2和SLC26A4基因突变的携带者婚配时有25%的几率孕育聋儿;线粒体基因突变的携带者可以通过母亲将突变传递给患儿。因此,找到耳聋基因携带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其后代的耳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