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胜江 赵虹霖 胡鸿飞
八一前夕,第三军医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教授杨国愉等刚从某部开展心理教育回到学校,就马不停蹄地整理数百份心理测评问卷。杨国愉告诉记者,他得赶在八一节前把这些新的数据录入心理档案库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部队,以便为部队的教育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这是该校教研骨干为部队提供心理服务的一个普通镜头。
近年来,该校围绕提高部队战斗力、促进官兵成人成才,下大力加强心理学科建设,不断拓展为基层部队、基层官兵提供心理服务的途径,打造军事医学心理防护盾牌。2001年以来,他们先后深入分布在10余省市的陆海空三军和武警部队、院校,为10多万官兵直接提供心理服务。
从“心中没谱”到“底气十足”
上世纪90年代,三医大心理学科刚刚蹒跚起步,缺乏高学历人才,缺乏专业的实验室、没有固定的实习场所,没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学科建设薄弱。那时,这个仅由7个人组成的心理学科,更多的是承担了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的教学任务,想为部队基层官兵服务,却“心中没谱、力不从心”。
进入新世纪以来,校党委一班人敏锐地意识到,无论是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突发性、激烈性、对抗性和毁伤性,还是非战争重大军事行动的高强度、高风险,无论是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变革的深入,还是现代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到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化,都对部队官兵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校请来校内外的院士名家,围绕面对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加强心理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把脉会诊,一份份决策参考建议书摆上学校领导的案头。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该校决定把心理学科纳入军事医学学科体系进行建设,趟出一条为部队提供科学规范心理服务的新路子。
——在基础部社会医学教研室的基础上,整合政治理论教研室军人心理教研小组、护理系护理心理教研室的相关专业人员,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在三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开设了心理门诊,壮大学科人才队伍;
——凝练出军事医学心理、军人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等特色学科方向进行重点攻关;
——投入1000多万元加强学科人才和心理门诊建设,其中300多万元用于建立情绪障碍、动物行为、认知、生物反馈、心理测评等6个实验室,每年投入10万余元,用于军人心理咨询服务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夯实学科技术平台;
——把骨干教员送到北京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军内外心理学强校学习取经,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把年轻教员送到国外访学、进修,提高教员学历层次,改善教员知识、年龄结构,实现建立“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教研骨干的目标。
经过几年的建设,三医大的心理学科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已经有了一支由7名教授、15名副教授组成的心理教育、咨询、治疗骨干队伍,建立了4个心理门诊、5个心理咨询服务站和6个实验室,初步形成了情绪障碍的神经认知机制与干预、军人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机制及干预、临床心理护理等4个具有特色的学科发展方向,现承担国家级课题10项、省部级课题15项,在统计源核心期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近200篇,荣获全军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共5项。
该校在为基层兵提供心理服务的梦想在蓄积多年的力量后,终于同时实现了从“心中没谱、力不从心”到“卯足干劲、底气十足”,和从注重为防治官兵身体疾病服务到注重为防治官兵身心疾病服务的蜕变。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建立相对完备的服务体系
心理服务工作有其特殊的规律,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尤其是部队官兵的生活环境、使命任务、生活方式特殊,有别于一般群众。但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调查样本和服务模式作为借鉴和支撑,该校在为部队提供心理服务的最初过程中,也有过一段短暂的摸着石头过河、靠理论知识和已有经验办事的历史。
随着这项工作的逐步开展,该校敏锐地意识到,心理专家只有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才可能实现心理服务从理论到实践、从经验到科学的转变。
于是该校先后组织100多批次的专家深入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武警部队和军队院校的500多个军、师、团级单位进行调研,同时开展以“心理检测、心理讲座、团队心理辅导、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为主要内容的心理服务活动,足迹遍及全国10余个省市,开展讲座300余场,直接服务官兵达10余万人,心理检测6万余人次,收集整理了几万份心理健康档案。
他们还针对西南战区特殊的地域特点,多次派专家深入高寒山地演习、高原驻军和驻训部队开展心理服务,研究特殊地域环境下军人心理变化规律,并组建心理救援队参加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非战争重大军事行动,派出专家参加“全军医疗机构健康军营行”、“总后基层部队心理教育疏导服务队”等活动,一边提供心理服务,一边积累工作经验。
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调查数据、资料,使该校为部队心理服务走向科学规范的轨道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部队教育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根据多年的调查研究结果,他们组织编写了《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抗震救灾心理救援手册》等20多本专著和手册;研发的“军人心理健康档案及咨询系统”,被总参所属单位及全军其他基础部队采用;研发的“军人素质量表及训练模式”被全军100多个单位推广;研制和修订了具有军人常模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量表。
他们带着问题去部队,带着新问题回来研究,再带着方案回去解决,逐步建立起一套效果显著、形式多样的部队心理服务的“五个一”服务模式:开展一次心理普查、实施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或训练、讲授一堂心理健康课、进行一批个别心理咨询、发放一批心理健康手册;去年抗震救灾行动中,该校又结合实际走出了一条在非战争重大军事行动中靠小分队整体作战,快节奏、大纵深、高效率地开展了心理救援的新路子,受到广大救援官兵的一致肯定。
而今,该校成功构建了心理工作“教育—测评—疏导—咨询—治疗”网络系统、工作模式,建成了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档案数据库、心理服务配套教材、教育网站和测评工具,与全军30多个不同类型的基层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起了为部队心理服务相对完备的体系。
从“输血”到“造血”
随着军队训练内容、模式的转换和职能使命的拓展,部队心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将对军队战斗力的生成、官兵自身的成人成才带来直接的影响。
而从该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调查情况看,部队缺乏专业的心理人才队伍,已成为制约心理服务工作效果不够明显的瓶颈问题。
该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冯正直记得这样一件事,他第一次到北方某潜艇部队开展心理服务的途中,小时候喜欢大海、梦想当海军的他,脑中不断闪现的是一幅美丽画卷:一群英姿飒爽的官兵握着冲锋枪整齐地在艇上伫立,和煦的朝阳映照在每一张年轻的面庞上,帽檐的飘带伴着海风轻舞飞扬……
但真正进入潜艇时,冯正直从“梦中”回到了现实——狭小的艇内空间闷热潮湿,冬冷夏热。不同舱室间,有的温度高达40℃,有的则低至零下30℃。在冰火两重天里生活的官兵有什么特殊的心理需求?
他发现,与陆军基层官兵不同,长期在封闭的潜艇里工作、学习、生活的官兵不仅生活相对单调,而且不苟言笑,有的甚至用“头年欢歌笑语、二年少言少语、三年不言不语、四年无言无语”的段子来描述少数战士不苟言笑的生活。
面对这一生活在特殊环境中的特殊群体,他引导战士们做“放松操”、“拇指操”来放松心理压力,指导他们没事时“无话找话说”,培养“战友情、官兵情”,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指导,“欢声笑语”终于重回战士们身边。
返校后,冯正直魂牵梦绕着这样一个问题:心理专家到基层部队服务时间毕竟有限,一旦他们走了,战士们如果有了心理问题又找谁解决呢?
“面对这种状况,必须尽快在基层部队建立一支专业心理工作的人才队伍,建立一支永远不走的心理服务队”,他向学校的主要领导建议并得到首肯。
从此,该校把积极为基层部队开展心理服务与积极为部队培养心理骨干结合起来,实现了从过去单一重“输血”功能到“输血”与“造血”功能并重的转变。
近年来,他们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40余人,开展全军兼职心理医生培训班10多期、1000多人次,依托地方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研究生课程班5期,为部队联合培养心理健康专业硕士研究生200余人,并定期组织专家深入部队,培训了一批心理工作骨干,提高心理服务工作的自我“造血”功能。
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在校内建立起一套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门诊—学员队—学员”组成的三级心理服务系统;在校外为不少基层部队和院校,培养了一支由基层心理骨干、兼职心理医师、专业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研究生组成的多层次心理咨询服务人才队伍,逐步构建起一张面向基层,能上下互动、左右联通的心理服务工作网络。
紧贴时代需求,不断校正方向,该校的心理服务工作,经过一次次超越自我的艰难跋涉,最终实现自身的阶段性“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