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让“生命之舟”平稳航行

2018-12-13 13:35:45浏览:40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作者:卢旭升王学健 在地震重灾区绵竹市,北京军区255医院野战方舱医院就是“可信度”的代名词,每天前来就诊的患者排成长龙,最
作者:卢旭升 王学健
 
在地震重灾区绵竹市,北京军区255医院野战方舱医院就是“可信度”的代名词,每天前来就诊的患者排成长龙,最高日门诊量达到600多人,被誉为废墟上的“生命之舟”。官兵们说,方舱医院的高效率和知名度,与郑晓东副院长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
 
敢打头阵的急先锋
 
“5·12”大地震发生后不久,北京军区255医院接到救灾命令。分管应急力量建设的郑晓东,理所当然地当上了“先行官”。刚刚送走部队,他就登上飞往成都的飞机,连夜赶到成都军区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受领了绵阳灾区的救治任务。正当他火速赶往配置地域时,又接到了转场绵竹的命令。
 
郑晓东立即掉转车头,赶往绵竹及时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马不停蹄勘察地形、着手方舱医院选址。最后,从当地政府提供的6个场所中,选中了一块有水源、有纵深、便于机动的空旷地,作为方舱医院的驻地。
 
那时,部队乘“抢”字号的专列正风驰电掣赶往灾区,郑晓东丝毫不敢怠慢。任务区域定下后,他立即投入到野战医院的设营准备中。他一手端着方便面,一手拿着皮尺,精心划分每个展开区域,指导施工队铺路面、挖地沟、接电源、引水源……
 
由于郑晓东“打前战”的工作周到细致,部队到达仅两个小时后,一座功能齐全的现代化野战医院就拔地而起,迅速投入到了救治伤病员的战斗中,创造了灾区群众口耳相传的“抗震速度”。
 
不知疲倦的联络员
 
大地震造成当地医疗系统全部瘫痪,野战方舱医院承担了绵竹市70%的医疗救治任务,原来设计的昼夜400名伤病员的通过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医院领导研究决定,为了灾区人民的健康,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力量,把昼夜通过率提高到600人次。
 
伤病员人数增加了,新的问题也来了。郑晓东在查房时发现,拍片检查的病人排成了长队,在烈日下焦急地等待着。原来,方舱内只有一台X光机,医生们超负荷动转也无济于事。经历过唐山大地震、并在地震中失去3位亲人的他心急如焚。
 
“决不能让病人在这个环节延误!”郑晓东主动当起联络员,四处寻找X光机。地方医院的此类设备损坏了,他就开着车到救灾部队中去找。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救灾部队的医疗队里找到了3台X光机,伤病员拍片检查再也不用排长队了。
 
有着“火炉”之称的四川盆地,白天酷暑难当,由铁疙瘩组成的医疗方舱,更是像个“火炉”,中午方舱外表达到了60多摄氏度。尽管开着空调,方舱内仍像个“桑拿间”,医生们大汗淋漓,手术进度受到影响。
 
“医护人员吃点苦、流些汗不要紧,但病人经不起这样的闷热环境。”他设想在方舱上面架设一道防晒网,阻隔阳光和高温。他同院长刘建军一道,直接找到了成都军区前指反映情况,紧急调拔了一批防晒网,从此医疗方舱里温度适宜,手术量与日俱增。病人称赞说:“野外还能有这么好的条件,真得感谢解放军!”
 
勇于创新的思考者
 
“野战医疗方舱在实战条件下运行两个多月来,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关注,归功于平时的扎实训练和实案化准备。”谈起医疗方舱,郑晓东如数家珍。
 
1990年,总部提出要在全军建立后勤应急机动部队,郑晓东被抽调参与了《全军机动卫勤力量建设标准》的制定。从那时起,他与我军第一代、二代野战医疗方舱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探索一条全新的训练方法,他开始了不懈的探索和思考,查资料、跑院校、请外援,撰写了大量具有指导性、操作性、实用性的论文,成为了全军卫勤装备专家组成员。
 
这次抗震救援行动,方舱医院成功救治了井下被困196个小时的矿工赖元平,在医学界引起震动。面对成功和赞许,郑晓东没有陶醉,他的目光投向了未来的多样化任务,他的思考也进入到更深的层次。“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未来全靠开拓创新。”
 
“通过这次实战检验,野战医疗方舱在设计理念、装备配备、维护保养、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且,随着对军事航空的依赖逐步加大,下一代的方舱设计还应把空运装载的因素一并考虑,这样‘生命之舟’才能在复杂情况下平稳航行。”郑晓东告诉记者:抗震救灾任务一结束,他就将这些建议提交总部机关。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中晚期肺癌治疗的最新进展

上一篇:

309医院成功实施耳廓完全离断显微再植术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