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仁山
孙仁山副教授和慕名而来看病的老婆婆
孙仁山,大坪医院皮肤科副教授,博士后,大坪医院汶川医疗队队员。
接到参加医疗队的命令前,孙仁山打算休假去看望带着孩子在广州学习的爱人,并顺便安排小孩在广州的上学事宜。命令来了,他只打电话给妻子说有事去不了,就立刻随队出征。
汶川县境内驻扎着数万担负抗震救灾任务的部队官兵,安置着大量的灾民。酷暑季节,蚊虫肆虐,大量虫咬性皮炎和过敏性荨麻疹发病,每到一处驻地、工地和灾民安置点,孙仁山身旁都挤满了患者,他麻利迅速地查体、诊断病情并把我院研制的皮肤科药品热情地赠送给患病的军民。病情很快缓解了,当地军民纷纷称赞孙教授为部队和老百姓解决了具体的问题。
汶川县医院没有专业的皮肤科,许多病人因患上严重复杂的皮肤病却被误诊或延误治疗,孙仁山副教授忧心忡忡,主动要求增加门诊次数,他不仅用精湛的技术为他们治病,还通过大量具体病例讲解、集中授课等方式将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当地的医生。遇到慕名而来的病人,不管是吃饭还是在休息,孙教授都随叫随到,直到病人满意的离开。一位基层部队的领导因工作紧张而患了脱发症,孙副教授就一次次地来到部队营区,亲自给他配药、患处局部注射。经多次治疗,黑发逐渐长出来了,该领导紧紧握住孙教授的手,深有感触地说:“大坪医院的教授不仅技术一流,服务更是一流。”
孙仁山副教授还利用业余时间搜集研究当地皮肤病相关的流行病学资料,他发现羌族人群皮肤病患病率很高,当地最普遍的皮肤病是丘疹性荨麻疹,这些为当地皮肤病的防治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方传勤
方传勤博士耐心给铁军指导员看病
方传勤,大坪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生,大坪医院汶川医疗队队员。
方传勤的妻子携两岁孩子从安徽来到重庆探亲,他还没有品味完家庭团聚的喜悦,就接到参加院所第三批驻汶川医疗队的命令,灾区人民的苦难深深牵动着他的心,作为军人和党员在组织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告别了妻儿,背起行囊和战友们一起奔赴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方传勤一来到汶川就接到消息,某集团军首长因连续指挥部署抗震援建工作,出现了失眠症,治疗效果不显著。趁该首长工作间隙,方传勤亲自仔细地询问病情、认真地查体,排除了颅脑的器质性病变,考虑因长期精神紧张和睡眠不规律所致。经过一番细致的解释,并赠送了治疗的药物,几天过后,首长的睡眠改善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专门托人向方医生表示感谢。当地政协的一位领导得了枕神经痛3个月,治疗后没有效果,听说医疗队有神经内科的医生,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前来就诊。方传勤认真地询问了病情,据此制订了周密的治疗方案,很快该领导的症状有了起色,逢人便盛赞方医生医术高明。方传勤不仅技术精湛,为战士和百姓服务态度非常认真。每一次巡诊,方医生都是耐心解释病情到最后,直到病人满意为止。在抢救重度颅脑挫裂伤的武警战士过程中,没有任何仪器设备,方医生不辞辛苦,反复监测颅脑伤情的变化,为医疗队调整诊疗方案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李春穴
李春穴为工人看病
李春穴参加第三批医疗队前是大坪医院普外科住院总,普外科可是医院最忙碌的科室之一。来之前一个星期的五天时间里,他没有休息好一个晚上,连续做了上消化道大出血、胃穿孔修补、阑尾炎、嵌顿疝等多台手术。在接到命令的前一天,他还和刘宝华主任一起在手术台上站了一个通宵。7月19日,接到命令后,他准备物品、交接工作一直到凌晨。
平时工作的劳累和旅途的疲劳让平时身体很好的他有点吃不消,医疗队刚到汶川,他就感冒了。但是李春穴参加工作的热情丝毫没减。医疗队增选党支部委员,大家推荐他担任党支部负责宣传和外联的委员。除了参加日常的医疗工作,他还要协助负责宣传报道的王军谋划宣传报道工作,虽然医疗队没有负责宣传报道的人员,但宣传工作同样做的有声有色。为了发回一篇篇报道,他连通过网络和妻子交流的时间也占用了。他妻子李凤想知道他的情况,也只有到科里上网看丈夫写的消息。通过医疗队的事迹,了解亲人的情况。
医疗队到了汶川后,李春穴同志还要负责对外联络工作,几天下来,他已经对汶川非常熟悉了,汶川周边的一个个乡镇位置和领导姓名他都熟悉,一个个驻军单位的地址和医疗队长他都认识,医院一个个科室主任和危重病人的名字他全记下,对于病患和需要帮助的人,他是用心在记。
李昆霖
李昆霖庄重地向党旗宣誓
李昆霖,大坪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博士,大坪医院汶川医疗队队员。
5.12汶川大地震后,李昆霖就不断从各种途径了解到四川灾情的惨烈,众多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总是震撼着这位责任感极强的军医,她的妻子是四川成都人,更是鼓励和支持他去灾区,履行一名军人和医生的神圣使命。当他成为医疗队员奔赴灾区时,他对妻子说出了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信念,要在抗震救灾的一线加入党组织。
医疗队一到驻地就到各个灾民安置点、驻军营地和抢险工地巡诊。当地温差变化大,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高。每到一处,都有不少患病人员需要治疗。李昆霖任劳任怨,认真问诊、仔细查体、热情送药,受治者的感谢声不绝于耳。李昆霖曾在ICU 轮转过,在抢救飞石砸伤的武警战士过程中,多次在缺少实验室诊断的不利条件下关键时刻大显身手。术后3天内的病情瞬息变化,李昆霖一直守候在病床旁,休克、代谢性酸中毒、补液量不够、低钾血症、上消化道出血等等,一个个问题均被熟练化解。后期呼吸机、血气分析仪空运到县医院,他又亲自指导调试。尽管该战士不幸因颅脑挫裂伤过重而牺牲,但李昆霖过硬的身手给当地医务人员留下了诸多感叹,没想到大坪医院的医生离开大设备,依然做的有声有色。县医院江副院长赞扬说:“小李真不错,创造了汶川医疗史的很多奇迹!”
李昆霖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一线用行动证明了对党的忠诚,8月8日成为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
聂志林
聂志林亲自示范膀胱镜的操作
聂志林,大坪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生,大坪医院汶川医疗队队员。
医疗队紧急出发的前夜,聂志林才接到参加赴汶川医疗队的命令。汶川大地震后,能为灾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减少他们的一丝痛苦是他内心的梦想。怀着激动和赤诚的心,他带上相关的专业资料随队出发了。
医疗队一到汶川,工作很快纳入正轨。无论是在县医院门诊,还是在基层部队、灾民安置点,聂志林都主动、热情地为军民查体、治病。当地医院并未开设泌尿外科专科,为了提高县医院泌尿外科的诊疗水平,聂志林亲自演示尿道断裂吻合术等常见专科手术技巧;并手把手地培训他们膀胱镜正规操作和经膀胱镜膀胱肿瘤的电切等微创治疗方法;亲自讲解经腹腔镜进行泌尿外科手术的要领和进展。经过培训,当地泌尿科医生手术和微创治疗水平迅速得以提高,他们高兴得说“以后类似的患者再也不用辛苦地跑到几百公里外的州医院治疗了”。
聂志林在医疗队还负责药品的管理,他用业余时间把前几批医疗队用剩的药品登记造册,按门类摆放整齐,使药品一目了然;药品快不够了他又及时造表申领。有序的药品管理,极大地方便了工作,获得了队友们一致的肯定,称他是位有心人。
唐春
唐春博士查看老婆婆耳部疾患
唐春,大坪医院肝胆外科主治医师,博士,大坪医院汶川医疗队队员。
唐春接到命令参加院所第三批驻汶川医疗队后,得知这批医疗队没有配备专门的宣传摄影人员,主动携带家里的摄像机和队员一起来到汶川。无论是在各基层部队的营区,还是灾民安置点、施工抢险现场,只要医疗队巡诊的时候,唐春不仅忙着为患者送医送药,还忙着把队员们工作的场景记录下来。医疗队的驻地,经常有驻军和当地党政领导来慰问和关心,唐春不仅忙着迎来送往,还不失时机的抓拍各种感人瞬间。医疗队成员每人都要到县医院进行义诊、查房和帮带教学,唐春不仅忙着准备自己的讲稿和多媒体教案,还为其他队员记录这些珍贵场面。经常一天下来忙得满头大汗,腰酸背痛,但从不抱怨。尽管没有干过新闻摄影,可是他拍出来的资料无论是构图,还是光线,还真像模像样,甚至被有些媒体采用呢。唐春不仅是肝胆外科的博士,还曾经有两年的五官科工作经验,当医疗队巡诊遇到五官科疾病时,唐春总自信地说,我来。
唐颖
唐颖医生为战士清创
汶川地震发生后,唐颖作为一名创伤科军医和党员,深感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时刻到了,他多次主动请战,要求到地震一线去救死扶伤,为灾区的人民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经组织决定,他光荣地成为院所第三批驻汶川医疗队的一员,接到出发的命令时,他早已从思想和装备上做好了准备。
通往灾区汶川县的道路路况复杂,气候多变,为了让开进更加安全、精准,细心的唐颖出发前己把手机安装上了GPS导航软件。一路上,他鼓足精神,不断提醒司机行进方向、前方路况,车辆车速,在他及时的导航配合下,司机黄师傅安全、准确地冲陡坡,穿雨雾,战乱石,克服各种不利因素按时抵达目的地—汶川营地。
在为灾区部队和灾民的巡诊活动中,唐颖用精湛的技术为大量在救灾援建中受伤的军民疗伤,解除痛苦。一天晚上,大家刚刚休息就得知一位铁军战士右手被夹得血肉模糊,他二话没说,迅速赶到该部队驻地,经认真判断,肌腱和神经尚未受损,经仔细清创、缝合,战士的伤情很快就处理完毕。看到战士的手伤完美地处理,该部队领导深情的说:“没有三医大大坪医院做后盾,我们铁军的战斗力也要受影响啊。”还是在一个深夜,一位武警被飞石砸成颅脑重度挫裂伤,送至医院后瞳孔明显散大、生命体征微弱,迅速赶到的唐颖却遇到了从没遇到的难题,当地医院因地震损毁,没有任何检查设备可以使用,基本的血常规都不能检查,更别提血气分析、头颅CT。看到奄奄一息的负伤战士,唐颖决心立即手术,尽力挽救他年轻宝贵的生命。手术在其他医疗队成员的配合下,由唐颖主刀顺利完成了,唐颖那股勇于救人,不向任何困难低头的执着和顽强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所有武警官兵。“三医大的,不简单”这短短几个字,就是对唐颖最好的称赞。
业余时间,唐颖还担负起医疗队日常生活用品的保障。他经常为队友买来最新鲜的瓜果蔬菜,补充营养;队里任何生活物品快用完了,报告一下,他很快就采购回来。有这样一位好后勤无微不至的照顾,大家觉得在这里工作生活,心情就像在家里一样无比舒畅。
王军
王军在闷热的帐篷里撰写通讯稿件
大坪医院赴汶川医疗队中有一个人名字叫“军哥”,他的全名是王军,至于为什么大家都亲切的称呼他“军哥”就不得而知了。“军哥”是消化科的主治医生,7月19日他接到参加第三批赴汶川医疗队的命令,连夜从沈阳坐飞机赶回重庆。做完到汶川的一切准备已经是深夜10点多了,来不及儿子告别,7月20日清晨6点多又开始赶赴汶川了。
一路上,军哥心情不错,他主要任务是逗大家开心,路途遥远,一个个重庆“言子”加上河南腔那效果就不提了,有说有笑,到了汶川,大家都说不累,都说这是“军哥”的功劳。
到了汶川,医疗队迅速展开工作,队长额外委派给“军哥”一个宣传任务,他那习惯了开处方的手,开始学习新闻报道。还真有成效,第一篇稿件就在重庆晚报等媒体发表了,这下“军哥”可来了精神,一篇篇报道写出来了就象一封封“家书”传回医院。
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只要不下雨,“军哥”就起床了,喜欢晨起锻炼的他叫醒队员,一起开始跑步锻炼。“军哥”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大家煮稀饭,买早点,本次医疗队没有炊事员和后勤人员,“军哥”和负责后勤的一位医生一起为大家买水果、配早点。每天保证队员们能吃上鸡蛋、茶叶蛋、泡菜,不知道“军哥”平时哪学来的本事,早餐弄得还花样繁多呢。在汶川每天早上能吃着香喷喷的早餐,看着大伙津津有味吃着自己弄得早餐,军哥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晚上,忙了一天的“军哥”坐在床边开始写“家书”,一封封反映医疗队员工作情况、给院所党委报平安的“家书”。
医疗队员们叹道,闭上眼睛,就能想象“军哥”那“贤妻良母”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