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王雪飞)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唐都医院)呼吸内科研究提高呼吸系统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成功率,将原因不明的肺外周小病变、顽固性胸水和顽固性咯血等的诊断率平均提高28.3%,使恶性肿瘤气道狭窄患者平均生存期延长了5.6个月。截至目前,该技术已在26家三级以上医院推广应用。
过去,常规诊治方法对肺外周小病变、胸内淋巴结肿大、支气管内膜结核等呼吸系统疑难重症的误诊率高达45%~96%,中心性气道狭窄死亡率高达55%~98%。1998年,唐都医院呼吸内科和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全军呼吸内科研究所协作,经过10年努力,合理有效地整合了支气管镜、内科胸腔镜及影像学等技术,完善和拓展了一整套便捷实用的介入性肺脏病学新技术。
他们将X线、CT、B超与支气管镜和电子胸腔镜相结合,设计了X线、CT片定位超细支气管镜肺活检术、CT定位经支气管镜纵隔淋巴结针吸活检术、电子胸腔镜代替外科胸腔镜胸膜活检术等5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诊断技术,基本替代了以往的开胸探查诊断术,诊断率平均提高28.3%。针对气道狭窄患者可能随时窒息的危险,他们探索了微波、电刀、激光、氩气刀、支架置入等6种局麻下安全可行、效果优良的气道开放技术,使恶性肿瘤气道狭窄患者平均生存期延长了5.6个月。自1998年至今,他们共实施支气管镜、电子胸腔镜检查23680例,其中介入治疗2548例,成功率达到8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