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军区总医院肠病中心主任 李世荣
溃疡性结肠炎(UC)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因对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了解不多,因此治疗上较为棘手且极易复发。调动患者和医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是提高溃疡性结肠炎治愈率的关键。
中国人患溃疡性结肠炎,以轻、中型居多,如果及时确诊,治疗正确,他们中大部分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治愈。然而实际情况是:许多患者把该病当成痔疮或肠炎,常常自行吃药,不去看医生;有些接诊的医生也不进行必要的检查,而误当做痔疮治疗。此外,部分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迁延、反复,医生和患者因此缺乏治愈该病的信心。其实,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相对比较容易,只要出现连续性便血和腹泻,及时进行肠镜检查,便可获得正确诊断。关键在治疗上。
治疗焦点:
封闭结肠黏膜炎性通路
根据近年流行病学和病理过程的研究,人们认识到黏膜免疫系统对抗侵袭性肠内抗原的适应性反应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此,近年对本病的主要治疗焦点是采取各种方法,迅速封闭黏膜炎性通路,阻断炎症过程,从而达到消除结肠黏膜炎症的目的。
治疗原则:1.明确诊断。确诊为轻度或中度的患者,给予5-氨基水杨酸治疗。根据病变范围、程度、分期、类型选择药物。参考既往治疗情况选择药物。治疗中要注意并发症和药物的不良反应。重视全身性治疗和营养治疗。恰当地掌握综合性和个体化治疗原则。
2.内科治疗。轻度患者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或其他5-氨基水杨酸制剂。1g 柳氮磺胺吡啶相当于美沙拉嗪0.4g;1g巴柳氮钠相当于美沙拉嗪0.36g;1g奥沙拉嗪同1g美沙拉嗪。局部治疗可采用美沙拉嗪栓剂0.5~1g,灌肠剂1~2g。
中度患者可加用或换用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30~40mg/天);病变局限者可用灌肠剂,如氢化考地100mg/天或布地奈德2mg/天。
重度患者可先用静脉氢化可的松300mg/天,或甲基泼尼松龙48mg/天。根据需要应用抗生素或微生态制剂。加强支持治疗。激素无效者可用环孢素A 2~4mg/kg/d,也可用6-巯基嘌呤或硫唑嘌呤。对激素抵抗或激素耐受的患者,有条件时也可考虑生物治疗和白细胞洗脱疗法。重症患者应慎用止泻或解痉剂,防止诱发中毒性巨结肠。微生态制剂、中药等适用于缓解期病人。有严重合并症或各种内科治疗无效者可采用结肠切除术治疗。
调药时机:
应以肠镜检查结果为准
我们发现,人们多是依据便血是否消失或症状缓解来减少药物剂量或停药。事实上,患者便血减少或消失并不等于黏膜炎症已消失。过早减药或停药将引起疾病反复。
应该记住,无症状不等于疾病痊愈,有症状也不等于疾病未痊愈。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均应以肠镜检查结果为准。即便结肠黏膜炎症痊愈了,也还要应用一段时间的西药维持治疗。这是决定以后疾病是否复发的重要一环。
一般而言,初发、轻度远部位结肠炎完全缓解后,可停药。其他类型UC均需维持治疗。维持药物主要是5-氨基水杨酸,剂量可用诱导缓解剂量的一半。原则上不用糖皮质激素维持。一些研究提示,长期服用益生菌制剂可以减少疾病的复发,某些个体更适合服用中药作为防止复发的治疗手段。
应当强调,无论是活动期治疗,还是缓解期的维持治疗,均要重视对患者依从性的教育。由于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率较高,应教育患者在康复期注意休息,保持心情稳定、愉快,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饮食影响,预防感染,避免疾病的复发。
癌变几率:
与患病时间有一定关系
UC的一个重要合并症就是炎症性病变的癌变。根据多数文献统计,本病癌变的几率与患病时间有一定关系: 全结肠炎10年以上癌变率为2%,20年8%,30年18%。左半结肠炎20年以上癌变率为0%~3.8%。反复发作者癌变几率增加,发病年龄早者癌变率高。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患者10、20、30年癌变率分别达到10%、33%和40%,其中多数发生右半结肠肿瘤。有大肠癌家族史的UC患者为无家族史的2.5倍。
对于那些经年不愈的患者,应注意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由于本病的癌变常常是多灶性的,一旦活检发现中度异型增生,要注意异型增生旁边是否已存在癌灶。值得注意的是,对这些难治愈的患者,医生和患者都不愿意冒一定风险做肠镜,然而恰恰是这些“老病号”最容易发生癌变。
预防:病程较长的患者,应每两年一次做肠镜检查,并进行多部位活检;长期口服美沙拉嗪1.2g/天。
作者简介 主任医师,第二、三军医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10部专著。获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0余项。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顾问,擅长疑难肠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