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第二医院 蒋元华
前段时间,我们医院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演讲文章——《生命就在你的手中》(刊登于本报2月29日4版)。于丹教授以讲故事的形式,从人文医学的视角阐释生命的意义,深入浅出,使人受益匪浅。我是一名普通的护士,联系到自己的工作,我深有感触。
“勿以善小而不为。”孔老先生的这句教诲一直被我视为至理名言。对一名医护人员来说,救死扶伤固然是我们的天职,但实际上我们并非每时每刻都在挽救生命于危难,更多的时候我们的主要工作内容只是一件又一件的小事,即为病人提供日常护理。
我的服务对象就是一群老年病人。护理智力受损和行为特殊的老人,这是一项非常琐碎、繁杂的工作。和老人们的接触要轻柔细致,和老人们的交谈要热情周到。有时,我们需要认真地给他们打针、发药;有时,我们需要耐心地为他们擦身、喂饭;有时,我们还要像哄小孩一般去安慰这些“老顽童”。
诸如此类的小事,在旁人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然而长年累月之后,就是凭借不厌其烦地做这些小事,我们和老人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记得今年春节前,很多老人都被子女们接回家过团圆年了。老人们陆续离开医院之后,平时热热闹闹的病房一下子变得异常清静。看着空荡荡的病房,我们心底似乎都有些失落,一方面希望老人们在家多享受天伦之乐,一方面又盼望着他们能早日回来。
大年初三那天,被我们亲切地称为“外婆”的老人第一个回到了医院。在家仅仅住了两天,她就嚷嚷着要回医院。用她子女的话来说,“外婆”已经把我们医院当成自己的“家”,把我们这些医护人员当成自己的“子女”了。据说她在家反而坐立不安,白天吃不下饭,晚上睡不着觉,一心想着回我们这个“家”。当时,“外婆”一见到我就激动不已,久久地握着我的手,亲切地说:“我真的好想你啊!”
还有一次,我因出差和老人们分开4天。回院上班的第一天,我发现老人们都在用他们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向我投来亲切的目光和温暖的问候。让我记忆最深的是老钱。他是一位患有中风后遗症和血管性痴呆的病人,走路走不稳,说话口齿不清,平时很难说出一句连贯通顺的话。当他在病床边看见我的身影时,立刻露出了孩童般灿烂的笑容。我笑着呼应他:“老钱,你好!”没想到老钱竟然伸出他的双手,把我的手攥在他的手心里,然后用异常清晰的语言说:“你回来了!”
这些看似平常的话语,带给我的感受却非同寻常,它们就像一股涓涓细流涌进我的心田。每到此时,我都会感到喉咙哽咽、眼眶湿润。我唯有用力地点点头,紧紧地握住他们的手,而心里却暗暗激励自己,今后要更加努力地为老人们服务,因为我们已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