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雪飞 特约记者 孙 扬□
难道真的是“越老越抽抽”?几年不见,张女士对70多岁母亲的变化既惊讶又心疼——原先比自己高出几厘米的妈妈,变得比女儿矮了不说,还驼了背,出门必须拄拐,有时候竟连袜子都脱不下来……
张女士带妈妈到北京的几家大医院看病,得到的诊断基本一致——重度骨质疏松致胸椎多发性压缩骨折和椎管狭窄、椎间盘膨出等。治疗方案主要是实施椎体成形术,即在影像监控下,对压缩椎体注射骨水泥使椎体压缩骨折迅速康复,同时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和抗炎药物。治疗至今3个月,她妈妈的病情很有起色,走路已经不用拐杖了。
发病率居慢病第七位
据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贺良、北大医院骨科主任李淳德等专家介绍,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目前已经居慢性病第七位。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及东北五大区对40岁以上汉族人群5602人的调查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2.4%。女性患病率为15.7%,显著高于男性的8.5%。
判断骨质疏松症主要依据三大临床症状。疼痛:多为腰背疼痛,其次为肩背、颈部或腕踝部,症状时好时坏。骨骼变形:脊柱变形,弯腰、驼背、身材变矮。骨折:常见脊椎压缩性、楔型骨折、股骨颈骨折和桡骨头骨折。早期诊断依靠双能X线骨密度、定量CT测量,中晚期仅凭X线片就能作出诊断。
专家强调,“越老越抽抽、腰酸背痛腿抽筋”都提示骨头“酥”了,必须给予足够重视,特别是那些“又白又胖的老太太”。白和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老人家不爱活动,不爱晒太阳。中老年人应该防患于未然,多晒太阳、多运动,并适当补钙。
遏制脊柱病变
李淳德说,从目前骨科临床看,骨质疏松所导致的脊柱病变(后凸畸形,俗称驼背)是困扰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最严重问题,治疗难度很大。但是,实践证明,只要肯用心就可以取得突破。
由于脊柱椎体前部多为松质骨组成,且此部位是身体支柱,负重量大,容易压缩变形。正常人每一椎体高度两厘米左右,当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两毫米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厘米~6厘米。随着脊柱前柱的高度降低,脊柱前倾,驼背发生。而膝关节屈曲则会诱发髋膝关节骨关节病等疾患。
北大医院骨科根据多年经验,率先提出将骨质疏松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分为两类:一种为平衡代偿型(Ⅰ型)。该型患者胸腰段后凸可以被腰椎的过度前屈代偿。在正常站立时,该型患者的髋膝关节可以伸直。李淳德等认为,这类患者由于躯干可以进行有效代偿,因此后凸矫正不是主要的治疗目标,应以缓解疼痛为主要目的。例如,实施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是较好的选择。另一种为非平衡失代偿型(Ⅱ型)。该型患者的胸腰段后凸角度不能被腰椎过度前屈代偿,患者需要用髋膝关节的屈曲来代偿躯体的平衡。恢复此类患者脊柱正常矢状位排列,重建脊柱平衡是必不可少的,须采用脊柱截骨术。
沿着“分而治之”的新思路,北大医院骨科近年治疗Ⅰ型病例200余例,Ⅱ型病例60余例,均获得满意疗效。
治疗方案应标准化
贺良强调,随着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数量的增加,骨科医生在治疗骨质疏松症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美国骨科学研究协会强调,骨科医生要尽量全面地治疗患者骨骼的不健康状态,对骨质疏松症采用药物治疗。越来越多的文献,支持扩大骨科医生在骨质疏松症/骨量降低患者治疗中的作用。
然而,北京积水潭医院2006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全国2级~3级医院的骨科医生并未对骨质疏松症防治给予足够重视,有多达75.5%的骨科医生没有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而且在随访中也不会注意骨质疏松症是否有加重或缓解。贺良等分析,由于骨质疏松症治疗耗时较长,有些骨科医生不愿去承担药物治疗所涉及的责任。国外相关调查表明,大多数骨科医生认为,应该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除骨折以外的其他治疗,但许多医生并没有去做,他们认为,应该由患者的家庭医生来治疗。
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是预防骨折再发生的必要措施。在5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发生低能量微小创伤导致的骨折,常提示骨质疏松症的存在。有研究表明,在60岁~74岁老年群体中,若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其再发骨折的危险度将增加1.5倍~9.5倍。
专家建议,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案应标准化,这有助于骨科医生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实施有效的医疗干预。完善的治疗方案建立在住院治疗的基础上,不能再延续“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老思路,应组织一个健康检查治疗小团队,由骨科医生提出治疗方案,与其他人员(如内分泌专科医生等)共同完成治疗,从而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