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体制、优化流程、强化基础、谋求发展,其成绩和势头受到军内外同行广泛关注
今年8月,在加拿大召开的“第九届世界神经介入联合会大会”以及日本召开的“第六届世界颅内支架大会”上,中国共有12篇有关脑血管病研究的稿件被大会录用发言,其中《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经验》、《支架辅助技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11篇文章出自我院新成立的临床神经医学中心,临床神经医学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还应大会之邀两次进行专题报告。这一幕对于成立仅一周年的长海临床神经医学中心而言,犹如襁褓中清脆的一声婴儿啼哭,未来必定成为不凡的强者,让所有长海人看到初出峥嵘的希望。
这一年,在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临床神经医学中心规范体制、优化流程、强化基础、谋求发展,在各个层面多管齐下,有效调动了中心所有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克己所短,发挥所长,其成绩和势头受到国际国内同行的广泛关注。
颠覆传统诊断流程 把握最佳治疗时机
2008年冬天,正是脑梗死患者突发的高峰期。我院眼科徐琪副教授在家中突发中风,半身逐步麻痹后失去了知觉,家人当机立断,将他送到刚刚成立的临床神经医学中心进行抢救。时间就是生命,抢救过程中,中心颠覆传统的医学分科模式,融合多学科专家,进行统一评估、诊断,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佳的救治选择。一个多小时后,中心的医护人员从徐教授的大脑血管中取出了一枚暗红色的血栓,疏通了闭塞的血管,从接诊到手术成功仅仅3个小时,创造了一个生命奇迹。
据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介绍,在传统的诊断模式中,类似徐教授这样的病人到达急诊后,会经过内科、外科或者影像介入科才能最后完成评估,而脑血管病患者的抢救时间仅为6小时,错过这个时间,就是神仙也束手无策。如今,通过转换模式,神经医学中心的住院脑血管病患者治愈好转率高达97.5%以上,病床的流动周期也从原来平均21天缩短至17天,大大加快了病床周转的速度。
合理整合有效资源 极力规范中心制度
实现资源有效整合,集中优势攻关难题。临床神经医学中心成立以来,本着“病人第一、规范创新”的服务理念,通过对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门急诊、放射科等多科室的资源进行交叉深入的整合,在脑血管病、帕金森、癫痫等疾病诊疗方面成效显著。特别是进一步强化了对病因的筛查、诊断,既可以实施优势治疗,又合理有效支配了人力物力,使患者受益的同时,促进了学科的纵深发展。
据悉,今年上半年,临床神经医学中心的门诊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5.7%,急诊量增长幅度近50%,病区收治患者更以每个月30%的幅度不断增长。中心飞速发展离不开规范的核心体制,在刘建民主任的带领下,克服了诸多实际困难,在交接班制度、疑难病例讨论、三级查房等主干医疗制度方面全部进行逐一规范,有效避免了学科之间的羁绊,大大提高了脑血管病的诊断时间和准确率。
落实完善数据统计 促进学科稳步发展
“在问题中寻求答案”,这是临床神经医学中心提出的发展理念。一年来,中心一直坚持培训制度,所有医护人员必须参加定期集中培训,不断更新新观点、新思路,提升全体人员综合业务能力,达到规范统一。同时,中心要求大家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例,在临床治疗中善于研究总结,善于发现问题,勇于面对困难,挑战疑难课题。另外,还组织人员加班加点,制作一体式数据库,为科研攻关提供基础保障,增加了学科建设的含金量。
作为国内首个临床神经医学中心,在新门诊大楼同时推出了独立的脑血管病门诊,真正实现了一体式综合诊疗,让患者不出科室便可以得到有效诊断,受到了患者的欢迎,这种全新的医疗模式更是吸引了众多国际国内同行的目光,仅今年上半年,就有多批次同领域专业人士来院学习交流。近三个月,中心发表SCI论文3篇,应邀参加神经科学相关领域的国际会议十余项,大会发言20余人次、应邀进行专题报告5次。面对这些成绩,刘教授谨慎地说,中心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但只要本着“病人第一、规范创新”的理念,着眼于疾病的确切诊断,力争使脑血管病标本兼治,用规范的路径指导我们的医疗行为,中心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学科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实习生 钱靓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