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钱海蓉 戚晓昆
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51岁,于1999年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右侧肢体力弱,但尚能持物、行走。查头颅MRI发现大脑内多发长T1、长T2团块状信号影,周围轻度水肿,增强可见环形强化,故诊断为脑肿瘤,但可能为“淋巴瘤”或“转移瘤”。后采取了化疗及脑多部位的伽马刀治疗,同时为减轻脑水肿,加用激素等药物。以后患者渐出现智能下降,不认人。2000年4月复查头颅MRI发现原有病变显著缩小,同时患者智能也有好转。当时医院认为是放化疗有效。以后,患者有数次反复右侧肢体力弱,均经脱水配合激素治疗缓解。2008年1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右侧肢体无力加重,言语不利,记忆力差,精神淡漠。当地医院考虑可能系原有肿瘤病变有复发,转来我院神经内科。
入院神经系统查体:反应迟钝,强哭、强笑,计算力、记忆力差。右侧肌张力稍高。右上肢近端肌力0~1级,远端肌力1~2级;右下肢肌力2级。双侧腱反射活跃,右侧显著;双侧掌颏反射阳性,双侧Babinski征、Chaddock征、Pussep征(+)。余正常。
入院后行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术,病理提示:脱髓鞘改变及白质内玻璃样变,大量胶原纤维增生形成瘢痕。结合既往病史、影像,可明确诊断为TIDD,可惜的是由于长期误诊误治,已经继发了放射性脑病。
瘤样炎性脱髓鞘病(TIDD)是一种有独特临床、病理特点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该病影像学类似肿瘤占位表现,病理学上与其他常见脱髓鞘病病变有相似之处,但临床表现又不完全等同于常见脱髓鞘疾病,诊断较为困难。
该患者多次头颅MRI检查示脑白质内多发病变,但临床症状相对影像表现轻,以右侧肢体力弱为主,伴智能轻中度减退。早期被怀疑考虑为脑肿瘤,行化疗、伽马刀加激素治疗症状在半年后有好转,但诊断一直未明确。实际上这时的好转并非放化疗的作用,而主要是激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直到此次住院进行脑活检才证实为脱髓鞘病变,并继发了放射性脑病。
细观1999年头颅影像,影像学表现实际已支持TIDD诊断,但因当时认识水平有限,考虑肿瘤并给予了多部位伽马刀治疗。放射性脑损伤虽迟发可达数年,甚至十数年之久,但一旦发生就多为不可逆损伤,预后极差。因此,早期正确的认识TIDD尤其重要,对采取合理治疗至关重要。
在脑内病变性质不确定的情况下,应积极采取脑立体定向活检术,对病因的判断有实际的辅助诊断价值。而且该项手术简便易行,创伤小,安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