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401医院 程国良
肢体因外伤离断,设法予以再植使其恢复原有外形及功能,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梦想。直到20世纪60年代,吻合血管以重建血液循环的技术成熟,才使断指再植的理想变为现实。随后手术显微镜的问世,显微手术器械与缝线的应用,使其迅猛发展。不仅城市大医院、而且发展到县医院。然而,普及过程中,不少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1 适应证掌握不严格
断指再植适应证选择的原则:一是存活,二是外形,三是功能,关键是功能。若再植存活一个外形差,无功能的手指不算再植成功。所以,我们要选择预计能恢复功能者,不能盲目不切实际地扩大适应证范围,不能为再植而再植、为经济效益而再植。
2 清创过程草草收场
断指再植术是一个十分辛苦的手术,一个断指两端的清创一般需要1个小时,再加上骨的内固定、伸屈肌腱及血管、神经的修复还要更长一些时间。目前,有的医院一个断指仅用1.5~2小时即可结束,大多是忽略了清创术,虽然再植成活,但指体长期肿胀,局部发硬,伸屈功能障碍。
3 内固定技术不规范
我国断指再植大部分采用克氏针纵贯内固定,它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成本低的优点;但却不利于术中肌腱张力的调节及术后的功能锻炼。有些医师为了加速再植速度,将手指多个关节用直径1.5~2.0mm的克氏针纵形贯穿长期固定于伸直位;有的将克氏针从关节间隙穿出,造成逆行感染引起关节屈曲强直;有的术后以是否有骨痂形成为拔针期限而长期固定,这些不仅严重影响再植指的恢复,同时也影响了正常手指的功能,并继发肩、肘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为此,应提倡采用不贯穿关节的内固定方法,提倡早期功能锻炼及康复治疗。
4 血管修复“图省事”
为了缩短断指再植的手术时间,有的医师对每个断指仅吻合1条动脉及1~2条静脉,断指虽存活,由于动脉供血少,指温偏低,从而影响远端骨、肌腱及神经的连接、修复与再生。病人迟迟不敢使用伤手而影响功能的恢复。
5 神经缝合针数被压缩
每一断指经骨缩短,神经一般能在无张力下作直接缝合;手指因撕脱性离断可采用邻指神经移位或移植的方法修复。每条神经宜缝4~6针,借以恢复再植指的感觉并恢复饱满指腹的外形。为追求再植速度,对指神经仅马虎地缝合1~2针,导致存活后指腹瘪塌、无汗、手指干燥、感觉迟钝,这些病例并非少见。
6 肌腱修复顺序混乱
肌腱修复是断指再植功能重建中一个很重要的操作步骤,应严格遵循肌腱修复原则,先修复指伸肌腱,后修复指屈肌腱;造成肌腱缺损者行肌腱移位或移植修复,使张力调节于休息位,采用对肌腱微循环破坏少,抗张力大,避免肌腱粘连的缝合材料与方法修复。
7 未提前考虑功能康复
在选择适应证时应考虑到术后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再植中认真清创,按解剖对骨骼、肌腱、神经、血管作准确的修复;术后适时进行主、被动练习及康复治疗,可以断言,断指再植后,不仅能恢复捏的功能,而且能恢复握的功能,真正达到再植目的。
(本报记者王雪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