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史沛清
临床工作中误诊误治、过度治疗时有发生。最近接诊一位65岁男性患者,因膀胱肿瘤经尿道电切术后1年,发现左肾门处有一如杏大小的肿物。肿瘤内科医生认为是膀胱肿瘤转移所致,给予化疗4个月。结果患者身心疲惫、日渐衰弱。就诊后复查CT、MRI等检查,示左肾门上方3厘米×4厘米的孤立肿瘤,界线尚清楚,诊断为腹膜后原发肿瘤,不除外转移瘤,有手术指征,建议手术探查,根据术后病理所见再行合理治疗。省内外多数外科医生所见略同。经说明,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最后病理诊断(免疫组化):腹膜后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属良性,但有潜在恶变可能)。术后无需特殊治疗,进行随访观察。这样既切除了肿瘤病灶、明确了诊断,又避免了盲目化疗给患者带来的副作用和心理负担。
上述情况并非少见。学科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同,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一个疾病的诊断治疗原则是一致的。虽然治疗手段、路径不同,但最终治疗目的是一样的。对于肿瘤来说,首先要明确诊断,是否是肿瘤、是原发还是继发、属性如何、根据是什么;然后考虑怎样治疗为好,应该尽量选择既能去除肿瘤病灶、无瘤生存,对机体损害又小的治疗方法。目前对有些肿瘤的治疗,只要有切除的可能,仍应以积极手术切除为主,然后依据术后病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化疗、放疗、免疫及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应当抛开先入为主观念和学科门户偏见,避免内科总想着用内科方法治疗,外科总想着用刀解决问题。切忌贸然施行不恰当的治疗,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经济负担及心理压力。作为医生,临床思维应有科学性、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只有这样才能让患者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