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博客,让医患的心贴得更近

2018-12-13 13:50:10浏览:451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本报实习记者刘洋甘贝贝   “医生,您好!我今年56岁,最近发现我的右侧锁骨比左侧突出,但没有疼痛的感觉。请问这可能是什么

本报实习记者 刘 洋 甘贝贝 
 
  “医生,您好!我今年56岁,最近发现我的右侧锁骨比左侧突出,但没有疼痛的感觉。请问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否需要就诊?若需就诊看什么科?”

  “请看骨科,建议拍个锁骨片。”

  这一问一答的医患对话不是发生在诊室,而是在一位医生的博客上。据了解,目前北京市有60余家医院的医生利用网络接受医疗咨询,仅搜狐网就吸引了千余位医生开通博客。这个队伍还在不断发展壮大。他们用科学的医学知识引导受众,并定期发布健康常识,为各路患者答疑解惑。

  尽绵薄之力,帮助更多患者

  北京朝阳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康南就是众多博主中比较活跃的一位。去年3月,承担着北京奥运会沙滩排球场医疗保健工作的他尝试利用网络平台,向其团队成员传播奥运科普健康知识。看到自己的博文得到正面反馈,奥运会后,康南将“奥运博客”逐渐发展成“健康博客”。

  在康南的博客首页上,写着这样一行字:“尽一名骨科医生的绵薄之力,以自己的知识帮助更多患者。”这似乎代表了众多百忙中抽时间“经营”博客的医生们的共同心声。事实上,博客不仅为一些患者解决了问题,也有助于医生“名利双收”。8月25日,记者登录康南的博客时发现,其访问量已经超过107万人次,网友留言已有6000余条。康南告诉记者,博文的素材都来源于一线工作的门诊、病房等,很容易引起网友共鸣。有时,看到多个网友问类似问题,他就会写一篇博文供患者参考。《为什么后背像背着块钢板》、《炎炎夏日当心着凉》等博文都涉及当下的热点话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新鲜出炉的。

  由点变成线,由线再变成面

  作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的主任,刘湘源为科室建立了博客,以便对病人进行随访。“病人回家后还可以利用网络随时向主治医生反映病情,医生也能及时地给出指导性意见。对患者来说,省事;对医生来说,放心。”刘湘源说。

  与其他博客不同的是,刘湘源负责的博客集纳了整个科室成员的智慧。刘湘源的团队由6名医生与6名护士组成,他们都是“北医三院风湿免疫科”这个博客的博主。

  “医生开博就像一个点,而科室开博可以比作一个面。由点变成线,由线再变成面,甚至形成医院博客,惠及的患者只会越来越多。”刘湘源说,“科室博客集中体现的是团队协作精神,相对于医生个人的博客,因为其内容代表整个科室的声音,因而更加权威,传播内容也更加广泛。对科室成员来说,也是一种激励和展示。” 

  医生为病人服务的延伸

  刘湘源的科室博客自2006年10月开办以来,共发表博文700余篇。本着“探讨学术、解答疑难、展示风采、开创未来”四个宗旨,博文内容主要涉及风湿领域的各种疾病,包括一些风湿病的诊断和常规治疗以及学科进展,患者的生活态度、饮食起居等也包含在内。除了问诊答疑,刘湘源还利用博客进行学术交流、分享重大病例经验、探讨疑难病症等。“我们在这里开辟了一块新的业务研讨园地。”刘湘源说。

  通过博客,刘湘源“混了个脸熟”,患者对他们科室更加熟悉,甚至慕名而来,点名非他的号不挂。“科室博客还大大提高了门诊量。现在来找我看病的患者,有一部分就是我的网友。我们通过网络建立了基本的信任,真正就诊时就像是熟人见面分外亲。”

  刘湘源认为科室博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有些外地患者并没有必要来北京看病,其实当地就有不错的医院或医生,只是他们不知道而已。我们会在网络上为他们提供当地的医院、医生资源。”遇到本科室范围之外的患者问题,或一些疑难病例,刘湘源就把病人的相关资料“置顶”放到科室博客上,请全国相关专家大范围地研究与讨论,最后总结意见,给出一个治疗方案供患者参考。

  众多开设博客的医生都有一个共同感受,即博客已成为医患交流的新桥梁。用康南的话来说,利用博客与患者交流,已经成为“医生为病人服务的延伸”。 “我有时一上午接诊40位患者,平均下来每个人也就几分钟。对于他们各种各样的困惑,我实在没时间一一作答。但对于网上的留言,我挤出吃饭时间也要做到详细回复。因为很多问题都具有普遍性,一篇博文就能帮助很多人。”

  博客不是诊断,看病须面对面

  在刘湘源组织的一次有关“到底该不该办博客”的讨论中,医生们有的支持,也有的反对。反对理由如下:1.博客会额外增加医生的劳动;2.患者最好不要详细了解自己的疾病知识,以免似懂非懂,反而不利于预后;3.博客上的文章得不到学术界的认同,是“白费工夫”或“不学无术”;4.网络是虚拟的世界,什么都可能发生,少接触为好。

  然而,这仅仅代表了部分医生的观点。那么,患者怎么看待医生开博一事?北京市海淀区患有糖尿病的宋先生告诉记者,看专家门诊往往挂号就要花上六七个小时,而实际就诊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分钟。而在网上,他可以向开设博客的医生咨询,往往能得到详尽的指导意见。因此,宋先生期待更多有资历的医生开设博客。

  网友“似水流年”留言说,“我当然支持医生开博了,但医生的工作量无形中增加了,医生确实很辛苦。除此之外,我找不到理由不支持医生办博客。”网友“sleepsheep23”也觉得医生开博“很好”,因为”坐在家里能随时跟医生交流心里很踏实,而且博客上的文章都是自己熟悉的大夫提供的,可信度远大于网络搜索”。网友“山东刘”则表示:“医生这个职业说实话是个良心活。如果医生开博真是为了方便患者,就完全不用在乎那些‘不务正业’之类的抨击话语。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最有资格说话的是我们这些病患。”

  实际上,写博客的医生最担忧的是:医生博客常常被网友误认为网络医院。对此,康南强调,医生博客只能为病人提供指导或建议,而非诊断。没有面对面的交流,博客中的有些语言可能会造成误解,所以博主一定要注意措辞,不要轻易说成“诊断”,而应是“考虑和建议”。“看病一定要医患面对面,博客交流只是一种帮助。”康南和刘湘源都如此强调。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颅内透明膈囊肿导航内镜治疗

上一篇:

巧妙把握癌症患者的病情知情权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