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转化医学 路在何方

2018-12-13 13:53:10浏览:350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戴尅戎院士  转化性研究是把生物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医学技术的过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戴尅戎院士 
  
  转化性研究是把生物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医学技术的过程,即从实验室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室的连续过程,简称为“B-to-B”。主要目的是为了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在中间架起桥梁,努力缩短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时间,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科研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治疗新技术。

  炙手可热的领域

  转化性研究是近年来医学界最炙手可热的前沿领域之一。特别是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Elias Zerhouni的文章The NIH Roadmap在Science上发表后,更掀起了国际上对转化性研究的高度重视。目前通过pubmed检索,在题名中包含有转化性研究或转化性医学的医学领域文章超过630余篇,其中知名杂志如Nature10篇,Science 8篇,JAMA 8篇,此外在Lancet、Cancer等杂志也分别有2~3篇文章发表。还有一些杂志如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03年始)、Translational Research(2007年始)则专注于发表转化医学领域的相关论文,很多知名杂志也辟出转化医学专栏。

  美国在NIH的推动下,现已有38个大学和医学院如哈佛、耶鲁、斯坦福、杜克、哥伦比亚等名校,建立了进行转化研究的医学中心或医学转化中心。NIH正在以每年2~5亿美元的资助力度推进转化性医学研究,预计到2012年将资助建立起60个转化性研究中心。自2006年起,NIH还开始实施了临床与科研成果转化奖励计划CTSAs。英国在5年内已投资4.5亿英镑用于转化性研究中心的建设。

  尽管如今转化性研究在发达国家已备受关注,但在国内还处于未成熟阶段:目前还没有建立转化性研究中心的大型计划出台。好在各地医学院与理工科院校的合并以及综合性大学的建立也间接促进了生物学、心理学、理学、机械学、材料学等与医学的沟通和联系,便于形成如生物材料等研究团队,可能会给转化性研究中心的建立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机遇。

  转化的障碍何在

  对于转化医学来说,在实现转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障碍,主要是缺乏足够的转化资金。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向临床的转化过程需要很高的转化成本,且回报周期长。另外,缺乏政策支持和主动的参与者,实验室与医疗单位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等也是经常会遇到的困难。

  面对这些障碍,必须适时提出对策,首先需要建立转化性研究的理念,增加政策引导和对生物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同时减少临床调查的成本,努力优化科研机构与公司企业的合作关系等。而在这个转化的循环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转化性研究中心,其中包括一些独立的研究中心,但更多的是研究型医院的实验室、联合实验室或医学院校与企业联合研发中心。而转化性研究最终的实现需要医院、转化性研究机构、制药公司、医疗器械公司及相关管理机构共同努力,还包括患者社团、社区医生等的参与。

  对临床影响深远

  随着科学研究复杂性的增加,临床和基础研究的间隔也在增大,这使得新知识向临床的渗透以及临床向基础研究的反馈都更为困难。因而,转化性研究的重要性愈加突出。转化性研究可填补基础研发与临床应用之间的鸿沟,使科研与临床不再分家,加速了医学与理工技术紧密结合和知识产权的商业化。同时还刺激了新教育模式的产生,将以往独立的各学科整合到同一个基础研究和临床学科中去,促进多学科交叉研究策略和教育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培养新一代具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的研究工作者和医疗工作者,培养既能研究又能看病的“两栖人才”。

  转化性医学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若把前瞻性研究的目标锁定在病人身上,强调疾病的早期检查和早期评估,并据此进行科研选题和研究,在获得成果的同时开展转化研究,使成果迅速用于临床,再根据临床效果发展深一层次的研究。一旦这条双向通道打开,将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快速为临床医学服务,为疾病防治和完善政府公共卫生政策服务。结合中国国情,迅速把一些成熟的基础生物技术和成果转换成患者和普通大众健康的福音,是目前转化医学的发展方向和重要任务。(殷  宁整理)


  延伸阅读

  记忆合金——转化医学成功的典范

  许多研究成果的应用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转化性的。只是时至今日,“转化性研究”才被明确地提出,而众多实验发现的临床应用也都是转化性研究的贡献,如形状记忆合金的临床应用过程。

  1965年,美国海军工程师Buehler发现,某种镍钛记忆合金的制品在低温下易于发生塑性变形,而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的数值时,该制品会恢复到它原来的初始形状。他将这种现象称之为 “形状记忆效应”,而具有这种效应的合金则被称为形状记忆合金。鉴于其不稳定性,他认为镍钛合金不适宜于制造武器。但这一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兴趣。1969年美国Raychem公司首先尝试将形状记忆合金应用到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工业领域。

  最早提出形状记忆合金的医学应用设想是在1968年。1971年,Anderson利用镍钛记忆合金的超弹性而不是记忆效应,设计了矫正牙齿的形状弹性丝,开始了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的体外运用。1979年~1982年,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开始了对形状记忆合金的生物学性能研究。蒋淼教授等通过体外腐蚀模拟、毒性试验,体内组织学、致癌试验等,证明了形状记忆合金体内应用的可行性。1981年,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率先将其用于人体内部,成功治疗了一例髌骨骨折病例,在此基础上又相继发明了双杯髋假体、肩锁关节固定器等形状记忆内固定装置。

  除了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镍钛记忆合金还相继用于制作防止血栓转移的过滤器、堵塞血管的栓塞器、血管夹、血管、计划生育节育环、输卵管绝育夹及尿道、胆道、食道扩张支架等。

  自1965年在实验室发现,到4年后应用于工业领域,14年后开始医学体内应用研究,16年后首次成功应用于体内,再到目前各种制品广泛应用于临床,形状记忆合金历时40年,其应用仍在扩大发展中。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解放军532医院拥政爱民受称赞

上一篇:

306医院执行“神七”任务医疗队为参试单位巡诊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