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医院路桥院区手足外科主任 郑有卯
手足外科于2007年7月30日从骨科独立出来时,科内医生平均年龄不足30岁。为加快年轻医生的培养,我们在科内推行“理论知识学习”与“操作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培训计划。由于学习频率高,训练强度大,被大家称为“魔鬼训练”,我则被称为“魔鬼训练师”。
技能上不过关,就是对患者不负责任
虽是男医生,却要勤练“女红”。从2007年8月开始,几乎每个医生的口袋里都准备着几根练习线。练得最疯狂的时候,医生站的桌旁挂满了练习线,大家一有空就见缝插针地练习。普通外科医生一般打双结速度为每分钟30个,经过训练,他们每个人都向每分钟50个的目标靠近。
手足外科医生经常需要在显微镜下缝合头发丝般细的显微血管,因此,训练更为严格。他们在生的猪排骨、鸡翅膀、鸡小腿、鸡脖子上练。一开始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到手术室练,后来干脆每个人都自己买了一套显微器械练。一年半的时间内,每个医生的练习总时间都超过了400个小时,吻合速度均能达到每20分钟1条血管。我也常常一练就是八九个小时,有时还练到凌晨两三时,能在5分钟之内完成一条血管的吻合。
实践操作很重要,理论基础更重要
以《手外科学》为主,临床基础和解剖知识等为扩展,科里坚持每周开展培训2~3次,主任主讲、医生轮讲、集体交流、疑难讨论等多种学习形式结合,每次培训后都有一次考核。
至今,一本829页的《手外科学》,每名医生已系统地学习了4遍,也考核了4次。
医生站的桌子当中,一本已没有封面的破旧的《手外科学》“躺”在一堆书上,而这已是第5本,前面4本都破得不能再用了。
2008年,最新教材《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第11版》英文版出版了,可找不到中文版,我们把英文版买了下来。2009年开始,“魔鬼训练”计划里又增加了一项——每天早上学习半小时的英文教材。学习虽然辛苦,但年轻医生普遍认为,这样系统的学习能让所学知识更加规范化,从而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大学时的英语四级水平,工作后早就“丢”了。这次训练后又“找”回来了,而且再不会“丢”了。
临床经验不但属于自己,还应与大家分享
医生们为每一个病例保存下详细的文字和图像资料,为每一个手术留下术前、术中及术后照片。交班时,在电脑上播放前一天所有病例的详细资料,然后一一交流与讨论——为什么这样处理?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处理办法?在哪方面可以改进?
外科医生成长慢,为什么我们不去打破一些壁垒?1位医生做1台手术只积累1点经验,10位医生各做1台手术,并一起分享手术过程与体会,那么这10位医生每人都积累了10点经验。我认为分享越多,收获也越多。
被称之为“魔鬼训练”的强化训练虽已淘汰了数人,但留下的8位年轻医生却在理论和技能上均有了质的飞跃。2007年5月间,完成一个指头的组合再造手术大约需要9小时;现在完成两个指头的组合再造手术也只需要6~7个小时。同时,由于理论和技能的提高,使年轻医生对学科产生了兴趣,自信心更足了,手术中应对解剖变异的能力增强了,连与患者沟通的思路、技巧也变得丰富了。
(通讯员陈金雅 本报记者李水根整理)
◆专家点评
王增涛(山东省立医院教授、博导、手足外科主任):郑有卯率领的团队能自觉进行这样的训练让人感动,方向是对的。其实,这种训练算不上“魔鬼训练”。由于医生职业人命关天,需要很高的素养和技能,需要掌握很多知识,并坚持终身学习。一个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不是一个好医生;一个只想每天睡足8小时的医生也不可能成为好医生。在美国,一个医生在一个星期中工作时间超过100小时,甚至达到120小时是正常的。外科医生就必须经受严格的训练后才能参加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