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助高原官兵圆梦现代氧吧

2018-12-13 13:56:01浏览:884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作者:吴志军李楠王学健 初秋的西藏阿里,气候如“娃娃脸”般反复无常,飘雪的日子逐渐增多,一支特殊的专家工程队仍义无反顾地

作者:吴志军 李楠 王学健
 
初秋的西藏阿里,气候如“娃娃脸”般反复无常,飘雪的日子逐渐增多,一支特殊的专家工程队仍义无反顾地辗转在这里的高原部队之间。去年,他们用自行研制的智能型高原高效制氧机,成功将现代化氧吧建在了全军海拔最高的昆仑山神仙湾哨卡。如今,他们正努力使我军所有高原官兵拥有现代化氧吧的美梦成真。
 
8月28日,新疆军区驻扎在海拔4300米的某边防连指导员李勤义通过电话对工程队的专家激动地说:“我们这里过去是不缺士气最缺氧气。现在‘两气’充足,睡觉香、身体棒,尤其是生病的战士有充足的氧气吸,真的感到很温暖,我们一定不辜负军委总部首长和专家们的关爱,守好祖国边防,确保边疆稳定!”
 
这支特殊的专家工程队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50多年来,该所科技团队先后为部队研制100多种野战卫生装备,获国家和军队科技成果奖128项。
 
日前,中央军委领导专门批示,对他们为部队、为官兵服务的事迹给予高度赞扬。
 
将49座“救命氧站”
 
搬上高原
 
横亘我国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以其极高的海拔世代分享“亚洲屋脊”和“世界屋脊”的荣耀。然而,由于“屋脊”之上空气稀薄,驻守这里的官兵曾长期忍受缺氧的痛苦、高原病频发,一些官兵甚至因此失去了生命。
 
“决不能长期让高原官兵带着缺氧疾苦守边关!”1989年6月,卫生装备研究所领导和专家从高原部队调研归来,立即组织空气分离科技骨干,运用该所医用制氧技术优势,全力实施高原制供氧装备科技攻关工程。负责该项目的赵开利、陈德瑞、石梅生等科技专家,通过上百次的模型设计、技术创新和试验改进,率先在国内掌握六塔空气分离技术,先后研制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普通型高原制氧机和智能型高原高效制氧机,依靠总后勤部和兰州军区的大力支持,与新疆军区、南疆军区等单位密切合作,陆续为驻扎高原的军分区、边防团、兵站和医院建成了49座制氧站。
 
2007年,卫生装备研究所承担兰州军区所属高原部队智能型高原高效制氧站建设任务,为了高速度高质量推进此项工程,因患心脏病装有起搏器的智能型高原高效制氧机研制课题组组长陈德瑞,两次冒险亲赴高原进行工程调研和质量检验;高级工程师石梅生率领王济虎、周志辉等10多名科技人员组成的工程队,不到3年时间在高原奔波14个多月,爬雪山、翻大坂,行程2.5万多公里,跑遍了所有高原哨所。
 
就这样,靠着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和忘我的拼搏精神,经过多年特别是近3年的艰苦奋战,他们在新疆、甘肃、青海、西藏、四川等省区,为我军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部队建成了一批又一批智能型高原高效制氧站和现代化高原氧吧,使这些高原部队拥有了广覆盖高稳定的制供氧设施,官兵们告别了吸不饱氧气的历史。
 
该所所长孙景工介绍:“新建的制供氧设施由于采用了六塔制氧和智能控制技术,不仅产氧效率和纯度高,而且可以做到无人值守、自动运行、自纠故障,操作简便、安全高效,可以确保高原边防官兵吸氧实现便利化。”
 
让脏水苦水咸水变成
 
神奇的医用水饮用水
 
为了祖国的安全、人民的安宁,我军许多部队驻扎在地处偏远且只有脏水、苦水和咸水的戈壁荒原、雪山海岛,医疗和生活用水保障一度成为难题。为此,卫生装备研究所从1958年建所之初,就立项实施医用高纯水制备和生活饮用水净化科技攻关工程。
 
50年间,龚承元、朱孟府、刘红斌等三代专家,联合多家科研单位,瞄准不同时期世界水液纯化制备科技前沿,进行坚持不懈的追踪研究,先后在国内率先掌握了电渗析、离子交换、反渗透、电去离子(EDI)等先进水质净化技术,其中EDI等水质净化技术不仅可使混浊的沼泽水、苦咸水快速净化成饮用水,也能快速净化成可供静脉注射的医用液体和工业用高纯水,被国家列为环保重点实用技术推广项目。
 
卫生装备研究所制液制水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提高,给我军偏远艰苦地区部队官兵带来了福音。50年来,卫生装备研究所运用其研究掌握的核心技术,先后研制出7个型号的医疗制液和饮水净化设备,为解决我军不同历史时期医用高纯水和生活饮用水保障难题作出了贡献。10多年来,他们发挥技术优势,结合现代科技,成功研制出适合单兵和不同部队规模的野战净水设备,广泛应用于边远艰苦地区部队饮水净化工程。
 
2004年10月,卫生装备研究所领导得知,驻扎鄂西北大山深处的某部执勤连队高度分散,大部分连队驻地没有清洁水源,官兵长期饮用超标水,导致部队胃肠疾病不断,立即赶往调研。为了帮部队解决难题,专家们跋山涉水,走遍大大小小20多个执勤点。等他们全部掌握当地水质资料、制定出解决方案下山时,大山深处已是雪花飞舞,山涧公路泥泞不堪。但专家们回到所里后一刻也没有停顿,带着装满净水设备的卡车奔波1300多公里,义无反顾地重新“爬”上了险象环生的深山公路,赶在新年钟声敲响前,把16台自行研制的SJ-500A反渗透净水机安装在该部各执勤点上。官兵望着满身泥浆的专家们,泪水夺眶而出。
 
使我军官兵拥有
 
现代红十字坚盾
 
“能不能打造出过硬的现代野战救护装备,事关我军官兵生命安危和战斗力增强,卫装人责任重大、非功即罪!”这是近年来卫装所从领导到科技人员经常用以自我鞭策的警句。正是这种强烈的使命感,激励该所以王政、徐新喜、高万玉、田丰、吴太虎等专家为代表的科技人员,始终冷对“市场”诱惑,紧盯“战场”需求,把研制战伤救护装备作为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忘我拼搏,奋力攻关。
 
总后“科技银星”王政研究员领衔重大工程项目“战役卫勤快速支援系统”科技攻关数年,装备生产厂、试验场、训练场、演习场几乎都成了他的家。机动医疗平台技术与装备研究室主任谭树林患有严重的颈椎病,经常疼得直不起头,但为了早日拿出部队急需的机动医疗装备,不管领导怎么催促,他依然全身心投入科研攻关中,连续多年不休假。高级工程师高振海为了装备极限试验和伴随部队保障,常年奔波在外,家中事全靠相知相爱的妻子支撑,小学三年级的女儿以此为题写出的作文,被学校推荐刊登在当地报纸上,许多人读后潸然泪下。
 
10多年间,在总后勤部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该所先后成功研制出火线救治、伤员后送、机动医疗、生防救援等新一代系列化野战卫生装备,成系统、成建制装备部队,使部队形成了完善而先进的伤员救治装备链条体系,不仅在各种重大训练演习中展示出卓越性能,而且经受了实战检验。
 
2003年,SARS疫情在我国大面积暴发。他们研制的传染病员负压隔离病房、负压隔离舱、负压急救车、运送隔离服、医护人员正压防护头罩等10余种装备,及时送抵抗击SARS的第一线。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卫装所研制的新一代野战卫生装备成为白衣战士与死神争夺生命的得力武器,随处可见的军绿色火线救治装备、伤员后送装备、机动医疗装备、远程医疗装备和卫生防疫装备,构筑成灾区最有效的绿色生命救护链。
 
如今,卫装所研制的野战卫生装备不仅成为我军卫勤保障的骨干装备,而且随我国联合国维和医疗队走出国门,效力世界和平。该所政委赵晓维说:“我们重金奖、重银奖,更应重部队褒奖;重金杯、重银杯,更应重战士口碑。为军而研、为战而研、为兵而研,理应永远成为我们军事科技工作者的第一行动选择。”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演练处置传染病

上一篇:

南方医院燕岭院区神经内科治愈一名罕见的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儿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