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牛卫东
张某,女,3岁,因反复大便带血1年余,服药治疗效果不理想,前来医院就诊。腹部一般查体没有发现异常。随后进行超声检查。采用配备高频率探头的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10MHz。检查前1天,流质或少渣半流质饮食,检查当日禁食。患儿仰卧,按照顺时针扫查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及乙状结肠,采用循序跟踪、旋转探头的扫查手法,交替使用低频率探头和高频率探头。通过加压探头、放大图像等方法,观察病变的位置、起源、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病变血流信号。
超声扫查后见乙状结肠内一茄形结节,长约3cm,外径约1.5cm。应用高频率探头扫查,头部回声欠均匀,见3~4个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分布不均匀的囊泡样改变。CDFI显示结节内血流信号丰富,其中蒂部血流信号呈束状。超声及病理诊断为结肠幼年性息肉。患儿做了息肉摘除术,数日后康复出院。
肠息肉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以往主要依靠临床、借助纤维肠镜或气钡双重造影作出诊断。因为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所以单凭临床症状容易漏诊和误诊。对小儿来说应用肠镜检查,一是创伤大,二是小儿的依从性差,因此该技术受到限制。而气钡双重造影检查不但费时、有辐射,而且费用高。
上述超声检查方法是我院超声室历经3年多时间探索研究的成果,操作简单、没有任何痛苦。过去,这项工作由于受肠腔气体及内容物的干扰很少有人问津。近年来,经过不断的技术改进和认识上的提高,我们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流程、应用手法和显像技巧。
常规超声仪器经过腹壁就能透视肠息肉的检查方法,开辟了影像诊断肠息肉的新途径,提高了临床和超声医生对肠息肉影像诊断的认识,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