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肿瘤医院副院长 顾 晋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统计显示中国的医生每次和病人仅仅沟通几分钟,就草草得出诊断。作为一个有着20多年临床实践经验的外科医生,我看了这条消息感受颇深。以前,我还读到过这样的报道:某医院为了改善医患关系,要求医生出门诊时先向病人问好并握手。甚至有医院出台了硬性指标,规定医生和每位病人的沟通时间应达到多少分钟。难道医生给病人看病,只要和病人握了手,并花了足够的时间,就是好的沟通了吗?
聆听与引导同样重要
许多病人抱怨医生太忙,没有时间听他们陈述。那么,好的沟通究竟需要多少时间呢?来自加拿大的报道统计了欧美国家医生和病人沟通的平均时间:德国为7.6分钟,西班牙为7.8分钟,荷兰为10.2分钟,比利时为15分钟。门诊沟通时间最长的为加拿大和美国,平均17.6分钟。而且,沟通时间往往会随着病人数量的增减而有所改变。来自英国的研究指出,在病人较多的情况下,医生与病人沟通的时间相对较少,门诊交谈中较少涉及疾病的预防和保健知识。
应当指出的是,美国和加拿大的医生平均每天接待病人的数量远远低于中国的医生。看看我们的大医院,特别是大型的综合性医院,医生每个上午都要看40~50位病人。即便从早上8时工作到中午12时,整整4个小时医生一秒都不耽误,每位病人的平均就诊时间也只有6分钟。可见,这是一个高强度的、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艰苦工作。而且,每位病人都是一个难题。有的病人还是多次就诊,病情十分复杂,有许多资料、X线片、手术记录要给医生看。医生要在短短6分钟内作出诊断,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事实上,就诊时间并不是衡量医患沟通的标准。对中国医生来说,如何做到有效,更确切地说是高效的沟通显得更重要。来自JAMA的研究发现,在医患沟通当中,病人陈述了大约18秒时就会被医生打断。美国和加拿大的报道显示,家庭医生一般在病人陈述23秒后,就开始引导对方回答自己关心的问题。我认为,结合中国国情,外科医生在门诊接触病人时,首先应该耐心聆听病人的陈述,但适时引导病人是必要的。
医生要充满感情地沟通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沟通也是要投入感情的。我们面对的是病人或家属,我们要告诉他们的大多是不好的消息。这些消息对我们来说或许已经习以为常,但我们应该看到,坐在我们面前的是缺乏医学知识的普通百姓,他们需要了解病情,更需要我们在情感上给予支持。试想,一个孤独无助的病人,面对一个冷若冰霜的医生,听到的都是令人沮丧的坏消息,他的感受会是怎样?因此,负责任的医生都要用心去沟通,用爱去沟通。这当然不是要求医生和病人有着同样的情感负荷,只是要求我们有和病人共同面对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病人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另外,有效沟通既要求医生在短时间内解答令患者困惑的问题,也要求病人事先 做一些准备。首先,病人要准备好所有相关病情材料。有些老年人记性不好,就把想问的问题写在一张纸上,这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第二,最好由病人本人陈述病情,以利于医生找到他最难受的地方和最想解决的问题。有些病人把所有的病历材料收起来,为的就是考考医生的诊断水平。对此,我并不赞同。有经验的医生在各种检查结果的帮助下,会得出更加准确的判断。第三,一个人陈述病情即可,其他家属可以在门外等候,七嘴八舌反而会影响医生的判断。
医患双方的换位思维
换位思考在医患沟通中最为关键。如果想到病人是多么的不容易,大半夜就跑来排队,医生就会理解病人,用心回答病人的每一个问题。同样,病人也应该想想,医生已经超负荷工作了这么长时间,还有那么多病人在候诊,每个病人的病情都那么复杂,也真够难为他们的了。如此看来,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理解,医患双方也就会多一份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