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仁医院 潘志强
角膜盲是发展中国家首位致盲疾患,角膜移植是挽救晚期角膜疾病致盲的有效方式。 随着手术器械、显微技术以及角膜保存液的进步,角膜移植的成功率可以达到90%以上。
自1906年Zirm报道了第一例成功的人眼角膜移植、1944年第一个眼库在纽约成立以来,眼库在各国发展很快。例如在美国,已正式成立的眼库103所,每年可进行角膜移植6万多例。我国在1950年开展了第一例角膜移植,1964年中山医学院成立了第一个眼库实验室。到目前为止,我国眼库超过50余家。然而,每年进行的角膜移植只有不到5000例。
据中华医学会不完全统计,我国有盲人500万,每年需要角膜移植的大约为3万,实际角膜移植手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只有大力发展眼库,为临床提供更多和更高质量的角膜材料,才能使更多的角膜盲患者重见光明。而我国大部分眼库成立时其规模与发展不平衡,无规则及标准可循。
我国眼库多以省市医院眼科科室或红十字会或慈善组织冠名,隶属于卫生局、红十字会或是医院,性质上为非盈利性机构,缺乏独立性。名义上有行政批文,多层管理,实际上无正式编制,单一管理,无法人资格。由于管理缺乏制度化及工作程序化,眼库的实际工作量及工作成效低,热心尽职的专职人员不多,角膜捐献数量太少。
为改变现状,我们建议:第一,加快制定立法,鼓励捐献行为,保障捐献意愿的实现。第二,改变我国国民的捐献意识和态度。现实情况是,对于捐献持肯定态度,即愿意捐献者占47.20%,支持捐献者占 62.69%,但是实际捐献的人太少。第三,改变眼库的现行工作模式。提高眼库工作效率,主动出击,做好眼库工作细节,严格遵守医学标准。第四,重视持续长期的宣传工作,转变公民对捐献的认识,与相关组织和社会团体保持密切联系。第五,解决眼库经济来源。改变眼库现有的体制包括管理及人事制度,逐步发展为独立法人制度,使其走上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与国际接轨的道路,逐步建立中心眼库和眼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