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大爱熔铸非凡 真情绽放生命

2018-12-13 14:02:56浏览:624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这是一个新的温暖的集体,一个新的家。这里的医护人员比亲人还亲,在这里看不到嫌弃,看不到冷漠,看不到势利,看不到人走

    “……这是一个新的温暖的集体,一个新的家。这里的医护人员比亲人还亲,在这里看不到嫌弃,看不到冷漠,看不到势利,看不到人走茶凉的冷酷,医护人员对病人充满着热情和关心。我的悲伤也被她们化解成微笑了。……”
    这是一份写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市委书记俞正声的信,写信人是一位尿毒症患者,名叫李怡宁。她在信中讲述了自己患了尿毒症后,从悲痛欲绝到充满着生存信心的真情故事。俞书记欣然提笔写下了一段话:“病人赞扬,是对医护人员最高的奖励,我为长征医院的优良作风而骄傲。”
    我们感动于市委领导的肯定及这份医患之间浓浓的真情,走进了长征医院的血液透析中心,感受到一种不是“家”胜似“家”的温暖。


用爱心为病人营造温馨的“家”
   

    走进血透室,宽敞明亮的透析病房里,一字排开68张病床,病人躺在柔软的被褥上,或静静地休息,或戴着耳机听音乐、看电视,透析机悄无声息地运转着,只有护士轻手轻脚而又有条不紊地忙碌在患者的床前。一切显得安祥、宁静。
   “尿毒症”是一群靠机器维持生命的特殊群体。在这里治疗的病人最长时间已有21年,年龄最大的是80多岁,最小的仅9岁。对于一般人来说,口渴了仰起脖子灌下一大杯白开水这是最简单的解渴方法,然而对于尿毒症病人只能望水止渴。因为他们没有尿液,更无福远游,所以每隔两、三天,他们就要到医院“清洗血液”。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上,面前矗立的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冰山。但是在长征医院的血透室里,却没有痛苦的呻吟,没有绝望的叹息,有的只是温馨、和谐、亲切。
   “要不是这里的透析质量高,我们都活不到今天”,病人赞扬源自整个血液透析团队精湛的技术、源自他们“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的优良医风。
    一组组数字让人惊叹:从30年前仅有两台简陋的血透机起步,到目前已拥有68台国际先进的血透设备,病人由8人增加到350人,创下年透析5万余例次,十多年来无一例重大并发症的记录;透析最长时间为21年,10年以上成活率为30%。每年中央静脉穿刺400例,各种血管通路内道500例次,抢救危重病人100余例。目前,该中心已经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患者最多、信誉最好的血液透析中心。


为病人打开一扇心灵的“窗户”
   

    透析病人在长期与疾病对抗的过程中,无论是从身体上、心理上、经济上早已疲惫不堪,很多人已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血透中心的医护人员在为他们解除病痛的同时,还注重心理疏导,从情绪和心理上帮助病人走出困境,使他们勇敢面对现实,重新树立生活勇气。
    写信的李怡宁是上海某大学的一名教授,1998年,患上了尿毒症。说起自己走过的艰辛路程时格外激动。当年得知自己患上尿毒症时,她精神濒临崩溃。特别是想到自己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将面临中断的可能,她几乎绝望了,几度拒绝治疗。护士长便和她促膝谈心,和颜悦色地对她说:“老李,会好的,我们这里的病人都透了十几年了,现在都很乐观,不少人还能工作……。”医护人员的轮流开导,无微不致地关怀,让她重新扬起了生命风帆,“我要活出我自己”。此后,她买来了医学教科书,针对自己的病情,进行了系统学习,甚至将国外各种最新的与透析病人息息相关的医疗资讯与医生进行探讨,在住院的3个多月的时间里,她成了该科的编外“学生”。“这里不仅服务好,学术气氛非常浓厚,拥有一个技术精湛的医疗团队,让病人感到没有后顾之忧,我就相信这里。”从不轻易表扬任人的她,发出了由衷赞扬。如今10年过去了,她不但完成了多项课题,还带了研究生。更让她引以为骄傲的是:“我们小区有6个血透病人,如今仅我一人依然笑对人生,这一切都离不开这里的医护人员。”
   

 让行将枯萎的生命之树长青
   

    血液透析是将病人的血液由动脉引出然后经过透析器过滤后返回病人的体内,某种程度上血透机就是患者的体外“肾脏”,这样患者的生命才得以延续。如果说,一年、二年,十年能做到不出差错不难,可这里的医护人员做了成千上万次透析成功率却达到百分之百。于是,在他们视患者生命如同自己的眼睛一样的关爱下,才有了行将枯萎的生命之树重又长出了绿叶,才有了依靠透析患者生存二十余年的奇迹。
    今年46岁的高女士在这里做了21年血透了,每周一、三、五她都固定来这里报到,是病人中的“元老”级人物。笔者见到高女士时,她正躺着做血透,脸上洋溢着乐观开朗的笑容。“我能活到今天,医护人员的功劳最大。我和护士们已经亲如一家了。”刚来做血透时,高女士心态并不好,“那段日子,我整天以泪洗面,想到自己年纪那轻就得了绝症,几乎没有生活下去的信心,唯一能做的是拒绝治疗,在老公苦口婆心的劝说下,我来到了长征医院。”说到自己之所以能坚持这么长时间的血透,高女士满怀感激地表示,这与长征医院的医护人员的鼓励是分不开的。“血透不是绝症,你还有的是好日子过呢。”护士们一次又一次地开导她,结果这血透的日子一过就是21年。
    现在的高女士,一周三次的血透,每次自己坐公交就来了,说话声也中气十足,气色也不错,成为家中“买汰烧”的榜样。
    梅长林主任说,高女士能持续血透21年,其中有自身体质较好的因素,同时透析质量、透析方案以及并发症的控制都很关键。 
    

生活依然可以更好地继续
    

    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人不可以左右他人,却必须学会掌握自己,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这是在一次肾友会上肾内科梅长林主任对肾友们说的一段话。他坦言,医生对待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治疗手段绝不能仅凭一张处方,更需要调动病人自身的积极性,一方面配合治疗,一方面帮助并鼓励他们回归社会。让透析病有质量地活着,继续享受生活,这是我们医务人员、病人、家属共同的心愿。
    为了在医患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血透中心积极建议并筹办了肾友会,建立一个医患之间互想沟通的平台。肾友会每年定期组织一些活动,为病人举办一些深入浅出的医学讲座,解答病人的疑难问题,让患者成为自己的“医生”。
    一年一度的肾友联谊会就像是一个庆功会,更是一个团聚会,病友们相互敞开心扉,许多患者纷纷走上“讲台”以自己切深体会,向病友讲述长期同病魔抗争的经验、体会、心得。
    沈雁波,一位在事业上颇有成就的尿毒症病人。在讲到自己成功的时候,她动情地说,每个尿毒症患者都会有这样可那样的辛酸苦辣经历,吃的苦受的难都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都遇上了真正的天使,长征医院的医护人员就是他们的天使!如今,她一边工作,一边治疗,找回了属于自己的阳光。
    一天,几位病人来到梅主任的办公室,吞吞吐吐地表达了想外出旅游的愿望,这对于血透病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冒险”之旅。然而为了满足病人的愿望,梅主任与护士长立即与当地的医院取得了联系,并在病人临走前晚加班为他们透析,让他们轻松上路。1998年,10月23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10多位病员及家属在2名医护人员的带领下,兴高采烈地登上了飞往海南的飞机。一张张灿烂的笑容,一时很难令人将他们与尿毒症患者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国内首次组织血透病人走出家庭,回归社会的活动。
    一位患者由衷地说,肾友会给我们病友提供了相互交流、相互扶助和鼓励的机会,枯竭的心灵从此有了阳光雨露的滋润,这里是真正的患者之家呀。
    

用真心让患者走出心理阴影
    

   “这里的医护人员不仅辛苦,常年累月没有节假日,还要在心理上承受巨大的压力。”在血透中心采访时,病人家属向我们讲述了医护人员与“难搞”病人的故事。
    一次,一位血透病人来开药,因为受医保限制,医生没有满足他的要求,随即他大发雷霆,还扔出一连串刻薄的谩骂,用家属的话来有形容,“几乎每句都有脏字”。还扬言要杀医生,甚至要用汽油烧医生。
    面对病人的羞辱,医护人员没有和他计较,而是一视同仁地为他提供周到的服务。有一次,为了一点小事,他又发起了脾气,对着护士破口大骂,虽然眼里噙满了泪水,但还是耐心地帮他做完了治疗。
    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几次,许多医护人员都被他骂哭过,可是,抹掉委屈的泪水,医护人员还是继续为他服务,因为他们把陈静护士长的话记在心里:“他们是病人,长年累月的血透,常人也很难忍受。我们要理解病人的心情,尽力为他们服务好,用行动去感化他。”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去年在血透病人的联谊会上,他颇有感触地说:“长征医院的医护人员真正关心我,甚至比我的家人对我还好。现在我哪儿也不去,就在你们这儿治了。”
    

用细心重新点亮生命之灯
   

    病人在做血透时程中,常常会发生危险,这就要求护士具备过硬的业务技术、敏捷的动手能力和应急能力,否则往往会延误病情。
    75岁的柳阿婆已在这里血透了九年,二年前不幸患了心脏病,实施了心脏支架手术,只能平躺。有一次护士正在给旁边的一位病人做治疗时,突然发现柳老太神态有点异常,警觉的护士判断可能是血压下降,立马为他测量血压,一测果然是低血压,且数值极低,护士立即叫来医生帮忙及时进行了抢救,使病人转危为安。“假如当时没有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正是凭着扎实的业务功底、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医护人员多次把病人从死亡线上及时挽救了回来。
    在血透过程中,病人很容易出现高血压、低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各种急性并发症,一个小小的哈欠,也有可能是血压降低的象征。
    天天在神经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工作,医护人员就真的没有怨言吗?
   “即然选择了这一职业,就没有什么好埋怨的,为了遭受生命波折的患者能再度迎来生命的春天,这是我们惟一能做的和该做的”陈静护士长淡淡地说。
    一位患者的家属感慨地说;“谁家摊上了这样的病人都是不幸的,可是,能到长征医院血透中心治疗,又是不幸之中的万幸。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亲人又能多活几年。”
    提升病人的生存质量,解除病人的生理痛苦,这是血透中心医护人员的首要追求。为了让这些透析病人有质量地活着,为了使他们的家庭回归祥和,血透中心的每一个医护人员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笔者要想采访他们,然而这些幸福的缔造者不愿多说自己,表示自己的辛苦与病人的不幸比起来不足挂齿。他们说,近年来我国医疗水平、血透条件和血透质量都越来越好,医疗保障水平也大大提高,血透病人的生存时间越来越长。以往血透时间超过5年的就已很少见了,现在血透时间超过10年、20年的越来越多。为了患者的安危,为了生命走得更安然,他们要做的事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PSA筛查前列腺癌过时了吗?

上一篇:

体外灌注热化疗有助遏制肿瘤胸腹水“回潮”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