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宁
俗话说:“人不怕死,就是怕病。”尤其是得了尿毒症,真是苦不堪言。当一个人得了尿毒症得到血透治疗后,他的生命虽然可以继续生存达35年之久,但是个中的艰辛、费用,对家人的拖累、对医护人员的依赖真是人间的一部辛酸史。还不如得了癌症,速死速了。尤其是近年来不但发病率高,而且发病年龄多是中青年。有的刚考上大学,人生的道路正要在他的脚下展开,却得了尿毒症,含辛茹苦的父母原来的高兴劲头一扫而光,几天就愁白了头。刚进透析室的人个个愁绪万端,多数人都不愿赖活着,要不是古人早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训示,真不知会生出多少自寻绝路的故事来。
由于血透病人大多处在贫病交加的水深火热之中。无法避免的治疗消费压得每个人喘不过气来,特别是自己的亲朋好友因而退避三舍、不来问津,挚爱家人也表现出不耐烦,无法陪着受煎熬,病人的情绪真是遭透了。我第一次血透时一想到世态炎凉,自己将孤苦伶仃的走完余生,热泪像泉水似的涌流下来,不一会功夫就把病床上的枕头哭湿了一大片。医生看到我的悲痛欲绝便来安慰我。护士长把手搭在我的肩上温和地说:“老李,会好的,我们这里的血透病人有的都透了十来年了,现在都很乐观,不少人还能工作……。”医生说:“国外血透病人都能正常上班工作……。”护士小姐也向我投来鼓励的温和眼光……。这使我意识到我来到了一个新的温暖的集体,一个新的家。我觉得这里的医护人员比亲人还亲,在这里看不到嫌弃,看不到冷漠,看不到势利眼,看不到人走茶凉的冷酷,医护人员对病人充满着热情和关心。我的悲伤也被她们化解成微笑了。
情绪的好坏对血透病人的存活率有很重要的关系。同样的治疗条件,同样达到透析充分,营养良好,血管通路功能正常,情绪好的人和情绪不好的人生命力相差很大。情绪不好内分泌激素代谢紊乱,就会影响寿命。长征医院血透中心的医护人员,特别是主管护师和护士们,他们时刻关注每一个病人的情绪、治疗效果,像园丁在浇灌鲜花一样呵护着每一个病人,开导每一个愁绪万端的病人。在她们精心的教导和帮助下,整个病房几十张血透床位上的病人,都充满着生存的信心和生活的欢乐,有时候病人会愉快地唱起歌来,他们是病人的良师益友。特别是她们多是现役军人,虽然有的同志军衔已是正团,但他们对自己的要求都很严格。病人躺在血透床上不能动,还要吃要喝,对这些分外的事,他们总是发扬雷峰精神协助病人,从不嫌烦。从病人上机到下机的4个多小时里,他们需要来回巡视,走的路比挡车工还要多,根本没有机会坐下来休息。一班三个人管理近20多个病人,时刻要关注每台机器的显示条件,观察病人的情况,十分紧张。因此忙而不乱、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作风就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正是做到了这一点。繁重还不仅如此,他们每天要坐班,从早上7点一直工作到晚上近8点。有一天我看到一位主管护士穿着拖鞋的脚肿得像个发面馒头,她还是照样天天出勤工作,她的技术非常好,心灵手巧,动作敏捷利索。我的瘘管长得非常不规范,有一段血管非常细而且还是个“Z”字形。穿刺针很难打,每次血透我都发愁。为了使我的血管通路将来不出问题,护士长和主管护士们给我特殊照顾,5个主管护师轮流为我打针。在他们精益求精的努力和精心的护理下,终于把我的“Z”字形血管通路开出来了。主管护士在业务和技术上对青年护士起到了很好的传帮带作用.使血透室处在良性循环的紧张而有秩序的运行之中,所以血透过程中从未出过事故。虽然做到这一点是必须的,但也不是很容易的,它是全体医护人员素质、责任心、技术水平、医疗经验、后勤保障,从水处理到溶液配制分析、仪器校准、附件消毒、检查和仪器操作等一系列工序严格执行的综合结果。每一个环节都紧密联系着生命,几乎每一步操作都和病人的安全、充分透析相联系,丝毫马虎不得。
长征医院有60多台血透机,平均每天要接待100多个血透病人,尤其是节假日有的病人还要加透。工作人员一年四季都是全天候工作,越是节假日越忙,十分辛苦。要保证60多台血透机同时安全运转,不出事故,及在线运转中及时排除故障,保证治疗顺利及病人安全,工程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工程师是血透中心的灵魂,是血透治疗过程中的流动哨兵,是病人生命安全的守护神。长征医院血透中心工程师张斌同志参军20多年,在血透室工作24年。他一个人不仅要维修这60多台机器,每有病人血透,他都必须在场以便及时排除故障。每天一上班他首先要巡视三套水处理系统,检查血透供水是否正常,透析液配制是否合格,然后要查看每台机器的自检结果,校正自检出现的问题,如果出现漏气现象或温度偏差都会对病人带来生命危险。在透析过程中,他要巡视每台机器的运转情况,及早发现空气栓塞、透析器破膜等隐患。病人都用敬重和感激的眼光看着他,病人一看张工在场就很有安全感。虽然他是血透中心的一颗螺丝钉,却绽放着钻石般的光芒。没有他的工作,血透中心的正常运转是不可想象的。他作为工程师对每种牌号的机器都了如指掌,能在线修理,这是血透中心的一大关键,非常难得。
长征医院肾内科及其血透中心之所以是一个配合默契、富有战斗力的医疗集体,不仅是由于有一批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教授、工程师、医生、护士——,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了一个好的党支部并带出了一种好作风。工作过程中讲实效,不空谈。特别是他们能接受病人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保障病人的利益。他们每天的交接班非常认真,有严格的工作、学习制度。他们的行为中体现着党的优良传统作风,闪耀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思想。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是上海市医疗战线上的一颗明星。他的业务带头人是梅长林教授、叶朝阳、赵学智副教授,这个集体中还有张玉强、徐成刚等著名医师,血透中心的护士长和主管护师是陈静、孙建军……等,工程师是张斌。
面对生命,他们选择爱心和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