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口腔怎么会着火,是不是喝点水就能熄灭?”与记者提起中医翻译,湖南中医药大学从事外事翻译工作的孙淑贞脱口而出讲了这个笑话,那是当一个外籍教授听到医生说他“上火了”时的反应。还有其他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说:“曾经有外国人把中医里分指身体3个不同部位的‘三焦’翻译成‘三个加热器’,把‘五脏六腑’翻译成‘五个仓库和六个宫殿’。目前我国中医药正走向国际化,翻译不准影响国际学术界对中医的认可。”孙淑贞感慨地说。(9月22日《长沙晚报》)
西医术语已经在世界各国都得到标准化的使用,而中医术语的国际化还远远没有完成,而且在近期也很难完成。笔者认为,我们不必对“中医术语被外国人误解”的事件太敏感。
首先,中医术语全部来源于古代传统经典,如果缺乏文化背景及专业背景,缺乏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即使是中文再好的外国人,对此也会感到一头雾水。
其次,决定中医能否被外国人接受的关键在于它的疗效,不在于它的理论及术语能否被他们准确理解。借助于一般的翻译,中医医生能通过问诊,结合舌脉诊掌握病人的症状体征,就足以完成大多数疾病的诊治工作。看不出中医术语翻译的不准确在当前会给中医的国际化发展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
中医学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近年来中医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并逐渐走出国门,不断得到各国人民的接受与信任。在中国的洋留学生数量中,学习中医专业的人数是最多的。我国卫生部也制定了本国的中医临床国家标准,中医的诊疗规范在医疗机构得到施行。一种渴求外国对中医全盘接受的心理也随之出现,中医翻译人才太少,翻译不准的问题自然就让一些人产生过于焦虑的心理,认为这会影响中医的国际化传播。我看这是一种不值得提倡的过度敏感心理,骨子里还是对自己的不自信。
当前,中医体系中唯一只有“针灸”部分有了国际标准,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承认。但我们必须看到,此结果不在于大多数外国人是否真正理解了针灸术语的含义,而主要是中医针灸的显著疗效方面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
中医的翻译固然很重要,中医国际化需要中医术语,中医诊疗规范应该有自己的国际化标准。但要使中医能走出国门,成为一种国际标准,关键还是练好内功,培养更多真正的中医人才,并鼓励他们走出国门。这些活标本的作用显然比中医术语的国际化工作要重要得多。广东 吴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