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丹 特约记者 吴志军□
初秋的西藏阿里,气候反复无常,飘雪的日子日渐增多,一支特殊的专家工程队仍义无反顾地辗转在这里的高原部队之间。去年,他们用自行研制的智能型高原高效制氧机,成功将现代化氧吧建在了全军海拔最高的昆仑山神仙湾哨卡。如今,他们正努力使我军所有高原官兵拥有现代化氧吧的梦想成真。
这支特殊的专家工程队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50多年来,该所科技团队先后为部队研制了100多种野战卫生装备,获国家和军队科技成果奖128项,其中4项成果被评为“十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作为我军卫勤保障的坚强后盾,他们时刻践行“为军而研、为战而研、为民而研”的军事科技工作者第一行动准则。
横亘我国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以海拔高而分享“亚洲屋脊”和“世界屋脊”的荣耀。驻守在这里的官兵要忍受缺氧的痛苦及频发的高原病,一些官兵甚至因此失去年轻的生命。
“决不能让高原官兵带着缺氧的疾苦守边关!” 抱着这样的信念,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的领导和空气分离专家从1989年6月起就开始了高原制供氧装备科技攻关工程。头疼欲裂的缺氧痛苦、变化无常的高原气候、险象环生的雪山达坂,使数十名参与建设的科技人员数次经历生死考验。然而,凭借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和忘我的拼搏精神,该所的科技人员先后研制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普通型高原制氧机和智能型高原高效制氧机,陆续为驻扎在海拔3000米以上,分布在新疆、甘肃、青海、西藏、四川等省区的军分区、边防团、兵站和医院,建成了49座制氧站和现代化高原氧吧。
为了让驻扎在戈壁荒原、雪山海岛的部队官兵免受脏水、苦水、咸水对健康的威胁,该所自1958年建所之初就立项实施了医用高纯水制备和生活饮用水净化科技攻关工程。50年间,科研人员先后研制出电渗析、离子交换、反渗透等7个型号的医疗制液和饮水净化设备。上世纪60年代,他们研制了我国第一台以膜分离为主体的医用注射水生产装置,成功解决了我军西南边防部队野战医疗之需;上世纪70年代,他们研制的医用制液设备为保障野战医院医疗用液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电去离子等水质净化技术,不仅可使浑浊的沼泽水、苦咸水快速净化成饮用水,还能快速净化成可供静脉注射的医用液体和工业用高纯水。
今年8月,我军在西北某地举行历史上规模最大、投入兵力最多的卫勤保障演习,演习场上90%的保障装备出自该所科技专家之手。火线救治、伤员后送、机动医疗、生防救援等新一代系列化野战卫生装备,不仅成为我军卫勤保障的骨干装备,也在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时为群众打造了最有效的绿色生命救护链。
2003年4月,SARS疫情在我国大面积暴发。由该所研制的负压隔离病房、负压隔离舱、负压急救车、运送隔离服、医护人员正压防护头罩等十余种装备,及时送抵抗击SARS第一线,为阻断病毒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去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成千上万民众被埋在瓦砾山石下,我军上百支医疗救援队冒死突进灾区展开救援。随处可见的军绿色火线救治装备、伤员后送装备、机动医疗装备、远程医疗装备和卫生防疫装备,把一批批身处死亡边缘的伤员重新拉回生命的绿洲。该所研制的方舱式野战医院,在抗震救灾中更创造了日抢救伤员500名、累计救治伤员35832名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