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刚尔 刘 翔□
部队医院既承担社会责任,又肩负国防使命。如何演好为兵服务这个“角色”?坐落在北京航天桥西侧的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原解放军304医院),4次被评为为部队服务先进单位。该院院长黄少平、政委王志雷认为,最大限度满足广大官兵的健康需求,是该院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该院出台的每一项管理举措,都把提高为部队医疗保障能力作为目标;制定的每一项改革措施,都把满足官兵就医需求作为落脚点。
为兵服务,不能只算经济账
今年9月,该院迎接全军为兵服务大检查。调查发现,官兵对该院的满意率达99%以上。检查组领导评价说:“医院在为部队服务中,确实做到了不计代价、舍得投入。”
解放军总参某部刚刚退伍的战士杨明即将离开部队回家时,被发现患有脑胶质瘤,住进该院神经外科,手术起码得花费4万多元。科主任李安民说:“不能让战士带着遗憾回家。”肿瘤被安全切除了,小杨找到李安民问要支付多少医疗费。李安民说:“为兵服务是我们应尽的职责,你留着钱买些营养品好好补补身体。”一句话让小杨的眼泪夺眶而出……
该院领导班子认为,部队医院既要适应市场,更要面向战场;既要让百姓放心,更要让官兵满意。该院先后制定完善了《为部队服务工作制度》等17项制度和6项规定,做到了军队伤病员门诊挂号、就诊、检查、入院“四优先”和“三及时”,实行了军队病人住院零待床、检查用药零审批、规定范围内的项目零收费的服务承诺,开展了无双休日、无节假日专家门诊,确保官兵随到随治。
据不完全统计,该院每年经费无论如何紧缺,都要拿出2000多万元用于部队医药补贴。今年1月~8月,该院用于官兵的医疗费用达2800万元,接诊官兵8万人次,随访成功率达96%。
为兵服务,急难险重冲在前
几十年来,该院党委每年组织一批专家医疗队下基层。北抵边关大漠,南临海岛礁滩,东到边防哨所,西至青藏高原,到处留下了医疗队为兵服务的足迹。
一次,该院专家医疗队到海军某基地开展技术帮带时遇到台风。他们顶着风雨登上舰艇坚持为官兵做体检、送药品。短短5天时间,他们克服水土不服、感冒发烧等不适,巡诊6个单位,治疗500多人,开展6台手术。一名干部颈上灰褐色的小瘤子引起了专家的注意,病理诊断证明果然是一个易癌变的肿瘤,病人得到及时诊治。
近年来,该院还持续帮基层部队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对于医疗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部队,该院把帮扶重点放在提高卫勤管理能力和层次上;对于自身健康保障能力较弱的部队,就把重点放在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治疗上。该院还先后投入上百万元建立完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组织专家为基层官兵提供远程会诊医疗服务。
该院重视“一所两队”建设,从个人培训、单元培训、所队合练和合成演练等训练入手,完成了野战医疗所的集结、装载、机动、展开、分类、救治、撤收等全部训练科目,全面提高了机动卫勤分队的战时保障能力和水平。在去年的抗震救灾工作中,该院组成的2支医疗队紧急奔赴映秀、漩口等重灾区,在69个昼夜里为部队官兵巡诊38000多人次,确保了任务区内的部队官兵身体健康,被官兵誉为“废墟上震不垮的野战医疗所”和“累不垮的钢铁军医”。
为兵服务,手中要有“金刚钻”
近年来,为锻造一支“平战结合、军民共用、医训兼备”的生力军,该院根据部队需求,着力打造以军事医学为龙头的重点学科。
该院的烧伤研究所是国家重点学科,一直占据着全军乃至全国烧伤界的学术“高地”。在所长柴家科的推动下,该所针对现代战争中各种火器易造成官兵脏器损伤、烧伤的特点,开展了大面积烧伤救治、烧伤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研究,使严重烧伤病人脓毒症发病率由43.9%降为26%,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由17.3%和87.5%降为6.9%和40%,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军队医疗成果奖一等奖。
该院全军骨科研究所的四肢战创伤救治技术和装备研究,获得过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们针对高原官兵野外训练易患关节炎和脊椎病的问题,五上青藏高原,收集发病资料3000多份,提出以切开法代替切除法的火器伤清创原则,率先开展了TGF—B生长因子在骨愈合中应用的研究,为常年驻守在青藏高原的官兵设计出特殊的腰带,使官兵们脊椎病的发病率从72.8%降到30.9%。他们还着眼于战场火器伤的救治,建起了军队首个野战组织库,研制出了各类骨折的单臂外固定器、微型外固定架和搬运单架等一批适用于战地救护的医疗器械。
去年12月,该院医疗队在三军仪仗大队巡诊时,发现战士训练后频繁出现血尿的问题。该院立即组织以肾内科为主的多学科联合攻关,经过实地观察、现场采样、数据分析,明确了血尿的原因是由于正步训练时脚底毛细血管破裂而形成血红蛋白尿。专家提出,采用软底鞋及多饮水的方法,使战士训练后肉眼血尿发病率由37.2%降到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