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
每月话题: 医学进步与我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信息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进入了信息时代。远程医学(Telemedicine)几乎涵盖了医学各个学科,形成了集医疗、教学、科研、信息于一体的网络体系,真正使广大边远、贫困地区人民享受到了医学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
1988年首次实施远程会诊
军队的特殊环境特别适应开展远程医学,因为军队远离社区,常常需要迅速的医疗救护,军队内部有严格的组织,且不受法律的限制。所以国内外远程医学最早都是从军队开展起来的。
国外军队远程医学的发展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这时期远程医学的进步是缓慢而又有限的。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不断提高,至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一大批有价值的项目相继启动,其中以美军与西欧国家发展速度最快,特别是美军率先在海湾战争中成功地实施了远程会诊。此后,美军在索马里、波黑等军事行动中多次成功实施了远程医疗,在1993~1996年间,共进行了240例海外远程会诊。
我国最早的远程医学活动是广州远洋航运公司自1986年对远洋货轮急症船员进行了电报跨海会诊。解放军总医院是全国最早开展远程医学活动的医院。1988年解放军总医院通过卫星与德国一家医院进行了神经外科远程病例讨论。1994年9月上海华山医院与上海交通大学采用电话线进行了远程医疗会诊演示。
1995年中国医学界因两例怪病的确诊而轰动:一例是山东姑娘杨晓霞因手臂不明原因腐烂,通过Internet向国际社会求援,最终明确了 “混合性感染引起的坏死性筋膜炎”的诊断;另一例是同年4月通过Internet网对清华大学的学生朱令明确了“铊中毒”的诊断。这两例远程会诊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并使更多的中国人从此认识了Internet和远程医疗。
解放军总医院于1996年5月,通过E-Mail方式与济南军区150医院完成了第一例可视远程会诊。1997年成立了远程医学中心,目前与我院联网医院已有800余家(包括国外)。
解放军总医院1997年7月1日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合作,利用ISDN方式成功地举办了由世界五大洲18个医疗机构参加的“97不落的太阳”24小时全球性远程医学会议。
网络与设备为远程医学保驾护航
两点以上的远距离,通过卫星、因特网、电话线等网络通讯技术,使两端的视频、音频达到同时接受,实现面对面双向交流、双向互动,即可构成远程医学的条件。两端或多端连接,加上不断增多更新的高科技数字化医疗保健设备,使远程医学的模式不断升级。
可以说,网络通信技术和数字化医疗保健设备的高速发展,使远程医学模式和条件在快速发生变化。例如,远程量子检测技术、远程心电检测技术、红外热像检测技术等的应用,使远程医学模式由单纯的远程会诊发展至远程体检、远程监护、远程医疗,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远程医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远程会诊。我国在这项技术上已比较成熟,运用也比较广泛,许多大医院均有远程会诊中心。
第二阶段——远程体检。我们刚刚进入这一阶段。虽然还没有广泛开展起来,但技术已比较成熟,远程体检设备不断增多。例如①量子检测仪。其是以量子医学、量子物理学为基础,利用电子和微小粒子特有的不断震动的能量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而成的。这是以数字表达形式对全身健康状况作出评估。②心电检测仪。包括大医院心电中心、小医院心电工作站、社区心电工作站、家用心电图。③红外热像检测仪。这种设备采用世界先进的非致冷焦平面红外探测技术,接受人体辐射出的红外线,通过计算机处理,以热图形式反映身体的功能状态,能够使许多疾病得到早期发现,并对全身健康状况作出客观评估。
第三阶段——远程监护。其尚处于探索阶段。远程监护最重要的是对心血管疾病群体进行定期或24小时全程检测监控。未来,将心脏亚健康状态的群体都配有家用心电图机,纳入远程监护范围,将大大减少心脏猝死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第四阶段——远程医疗(网络医院)。从目前网络通信技术和高科技数字化医疗保健设备发展的速度和形势看,家庭病房、网上门诊、网络医院将会很快面世。有不少的医学专家和IT专家已经开始探索。
远程医学将发展成为网络医院
全民保健,是党的十七大刚刚提出来的完善国民保健政策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卫生改革思路,反映了党中央执政为民的民生政策。
远程医学与健康管理是两个不同概念的学科,互为依存、相互促进。远程医学技术是健康管理发展的基本支撑条件。
2007年5月,由科技部、卫生部立项,解放军总医院承接的“区域协同医疗示范工程”课题正式启动。其目标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各级医疗机构为主体,连同社区数字化建设,共同构成全新的现代医疗服务模式。这种模式将为实现全民保健目标提供经验和示范。不久的将来,远程医学必将发展成为网络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