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奚永志和他的治疗性类风湿基因疫苗

2018-12-13 14:20:30浏览:884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在我国,类风湿发病率为0.3%到0.75%,患病总人数为400到600万。它高度致残,疼起来让人痛不欲生,人称‘不死的癌症’。   据
    “在我国,类风湿发病率为0.3%到0.75%,患病总人数为400到600万。它高度致残,疼起来让人痛不欲生,人称‘不死的癌症’。 

  据了解,人类第一次描述类风湿是在1859年,150年过去了,它的病因仍是个谜。正因为如此,治疗类风湿也成了件让人头疼的事。 

  我院免疫室主任奚永志说,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类风湿的发病过程及机制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也就是说,虽然不确定是类风湿由什么引起的,但它在体内运行过程却是清楚的,因此,治疗类风湿,不是阻止源头,而是干预过程。治疗型类风湿基因疫苗的针对性就在于,它是作用于类风湿的发病过程。” 

   “通过动物实验证明,一定剂量的疫苗对缓解和消除动物的类风湿关节炎有显著疗效。”奚永志说。“和传统类风湿疗法方法相比,它克服了疗效差、毒副作用大的缺点。目前,已经完成动物实验检验。” 

鸡爪子的启示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科学》杂志就曾介绍过类风湿被治愈的病例。 

“但那还不是大范围使用的疗法。”那篇题为《口服II型胶原蛋白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的文章介绍,美国哈福大学医学院附属Beth Israel医院内科风湿病专家Trentham DE教授领衔的课题组用鸡II型胶原蛋白溶液治愈了67例类风湿病患者。 

“鸡II型胶原蛋白溶液其实就是鸡脆骨‘榨’成的汁,我们平时吃的鸡爪子就是最好原料。” 奚永志读到当时这篇文章大为兴奋。 

“治疗型类风湿基因疫苗就是在这篇文章的启发下开始研制的。” 

乍一看,《口服II型胶原蛋白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介绍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实验,但实验结果确让人震惊:类风湿这个困扰了人类一百多年的科学难题,从鸡脆骨身上找到了解答的可能性,听起来的确有点不可思议。 

“这个‘奇迹’点燃了我继续探索用鸡II型胶原蛋白治疗类风湿的欲望。”系永志说。 

“那是1993年夏天,我在图书馆看完这篇文章时非常兴奋,晚上回到家,就打开冰箱,当时正好有一只鸡,我就用菜刀把两只鸡爪子剁下,然后小心翼翼地再用剪刀剥离关节上的全部软骨,细细观察反复琢磨,直到天亮。” 

“第二天傍晚下班后,又在超市买了一堆鸡爪子抱回家,一个一个剪开后剥离软骨,包上保鲜膜塑封冻存后,再继续查资料,寻找提取胶原蛋白的方法。” 很快,系永志的“独家”鸡脆骨汤(鸡II型胶原蛋白溶液)就出炉了。 

“为了中和生鸡爪子的腥味,我还在’汤’里兑了桔子汁。” 

“接着,我找了一些类风湿患者,为了打消他们怀疑这个汤有毒疑虑,我自己带头先喝了一杯,那几名患者也放下戒心一饮而尽。” 

结果似乎在意料之中,奇迹重现。 

“当时就缓解了他们的‘晨僵’症状。”  

延续了十年的实验 

“这个模拟实验的成功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也激发了我进一步研究下去的热情。” 

奚永志的主专业是实验血液学,从表面上看,和研究属于免疫学范畴类风湿疫苗这件事风马牛不相及。 

“其实实验血液学和免疫学都有相同的源头。只是人为的把这些学科细化、甚至割裂开了。” 

“90年代初,我在荷兰皇家科学院学习期间发现我们同一个实验室的十几个人,居然分属于四个不同的研究方向而不是’一心一意’研究一个课题,当时我对这样的行为感到不解。同事告诉我,在保留主要研究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再多拓展几个相关方向形成多角支撑,会避免一损俱损的情况。这在科研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是一个良策。” 

“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科学》杂志上的那个实验中,治疗类风湿的方式叫口服免疫耐受,是免疫学的范畴,而免疫学与实验血液学是相关学科,可以互相融合,互相启发。” 

但当时这个观念在国内还没有被人普遍接受,所以奚永志又“偷偷摸摸”的对类风湿疗法做了几年的观察实验。“1998年,我的博士生来了之后,我才开始带着他们进行‘正规’的研究。治疗型类风湿基因疫苗正式纳入我们的课题。” 

对于《科学》杂志上刊载的那个实验,感兴趣的不仅仅是系永志,世界医学科学界都对此表示好奇,并纷纷摩拳擦掌想在这种疗法上施展拳脚。但几年之后,各地的科学家始终没有突破这一疗法的两个‘缺陷’。 

“首先,它们采用的是口服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疗效打折扣;第二,它所使用的II型胶原蛋白均为天然提取制备,不利于批量化生产。” 

“克隆基因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很多科学家试过这个办法,但提取的基因长度不够。” 

但幸运女神总是会眷顾那些她选中的人。 

 奚永志和他的课题组在这方面没有遇到任何困难,很顺利的就提取出足够长的基因并克隆成功,到最后用于类风湿基因疫苗的研制,每个环节都进行得很顺利。 即便如此,这个过程也经历了整整十年。 

“科研上的一个轮回,也许是十年,也许是二十年,也许是科学家的一生。”奚永志说。 

动物和人都“表决”有效才算成功 

“在贫困地区,有的患者为找一个治疗类风湿的偏方,不惜砸锅卖铁。

“我们也恨不得疫苗能马上生产上市,但这急不得。” 

要进一步证明基基因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动物实验检测和人体临床试验缺一不可。 

“我们将一批有类风湿的大鼠分成几组,分别在它们尾部用静脉注射了不同剂量的基因疫苗,结果表明, 某一剂量的基因疫苗在注射后第5 天就可观察到大鼠关节肿胀程度明显减轻。” 

“动物实验结束后,我们会找合适的合作伙伴进行小批量生产,然后进行临床试验,经过三期临床试验后,就可以面向广大患者了。预计用时三年左右。” 

“我们该对它的前景抱多大希望?”记者问。 

“肯定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对于研究一类创新药物,美国平均用10年甚至更长时间。但有了这十几年的积累,我们有信心。”奚永志的回答很严谨。 

据悉,治疗性类风湿基因疫苗已经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新”科技重大专项的资助,并纳入创新性强、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科研候选药物。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上海胖叔叔

上一篇:

解放军总医院护理部主任侯惠如:生命的守望者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