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近20年来,这项技术治疗的成功率越来越高,安全性越来越好,普及面越来越广,已经成为公认的人类根治心律失常的里程碑。中国的导管消融事业发展与国际基本同步。
1990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开展超高频(40MHz)消融心室肌的实验研究,利用自行改制的射频消融仪对犬的心室肌进行消融,探讨了射频消融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揭开了国内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研究的序幕,现已有成千上万患者从这项技术中受益。下面我们通过一位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治疗过程来逐步认识神奇的导管消融:
王先生今年52岁。他因阵发性心悸、胸闷5年,加重两个月到医院就诊。病人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胸闷、心悸,每次持续几分钟到数十分钟不等,可自行缓解,每年发作3~5次。入院前两个月上述症状加重,每日发作4~5次,持续时间1~2小时,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效果不佳。
对这位房颤患者,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只有发作时才有症状,不发作时就一点症状没有,那么可以暂不治疗,或者等症状加重后再治疗。房颤如不及时治疗,会不会有危害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心脏病中,房颤的发病率较高,而且随人群年龄的增长而增长,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达5%左右。同时,房颤的危害性较大,可使病人感到心悸、胸闷、头晕,甚至昏倒。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明显下降,心房内血液淤滞,导致心房内极易形成血栓。血栓一般附于心房壁上,在血流等外力的作用下极易脱落,随着血管行走到全身各个重要器官,造成动脉栓塞,其中以脑栓塞最常见。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每10位脑卒中病人中约有2位是由房颤所致,其中约60%的卒中病人出现严重瘫痪或死亡。有脑卒中病史或者高血压、糖尿病、心衰病史的患者房颤发生率更高。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可导致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我们应用先进的三维标测系统为王先生实施了射频消融术,手术进行得很顺利。术中病人没有感到特殊不适,术后24小时即能下床活动,3~4天可以在户外活动,此后再无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在随后几年随访中,病人除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外,还经常到户外锻炼身体,均无任何不适症状,效果非常理想。
心导管射频消融术是一种什么样的技术,为什么会有如此好的疗效呢?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将特制的心导管放置于心腔内,通过标测明确心律失常的病灶后,发放射频能量消除心律失常病灶,以彻底根治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该方法具有三大优点。首先是安全性高、并发症少,一般并发症发生率都在1%以下,老年人也能很好耐受。其次,射频消融是微创手术,与外科开胸手术不同,射频消融术仅需要在局麻下穿刺2~3根血管,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等优点。再次,这是根治性手术,各种心律失常绝大多数可通过射频消融一次性永久根治。
射频消融术除治疗房颤外,还适合许多心律失常病人的治疗,其适应证非常广。目前,经导管消融已经成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典型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和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一线治疗方法,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消融技术已非常成熟,成功率已达95%以上。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不适当的窦性心动过速、外科手术后的心动过速等消融也有较为成熟的经验,成功率也在90%左右。
随着导管消融技术的日益发展,其成功率将不断提高,并发症将逐渐减少,适应证范围将进一步拓宽。这一神奇导管技术将会不断为患者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