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 张 澍教授
近日召开的第二届亚太心律学年会(APHRS 2009)全面展示了2009年度心律学领域新概念、新技术、新进展和新成果,为我国心律学领域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成就。我们特请APHRS 2009组委会主席张澍教授对学术亮点进行解读。
解读一
心律失常基础研究突飞猛进
应邀参会的众多讲者分别展示了近年来随着光电标测技术、膜片钳技术、频谱分析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遍应用,心律失常基础研究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
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心内科的José Jalife教授就“CFAE电位/主频分析/神经结与房颤电生理机制的关系”进行了专题演讲。他介绍了光电标测技术,频谱分析技术在房颤电生理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从心肌电传导的非线性动力学的角度系统讲解了碎裂电位,神经结解剖,频谱分析与房颤时激动波传导、融合、湮灭的相互关系。
解读二
非药物治疗成为心律学发展里程碑
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迅速发展,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成为心律学发展的里程碑。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运用导管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取得满意效果后,射频消融术已成为部分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效果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此外,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和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认识,经导管射频消融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断提升。因此在现有基础上,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室速/室颤的经导管消融治疗,已汇聚了全世界众多心电生理学家的目光,被认为是心律学领域的下一个突破口。
最新公布的EHRA/HRS经导管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已明确提出,对于有复发室速的患者应当尽早行经导管消融治疗。2008年公布的ACC/AHA/HRS指南也充分肯定了ICD作为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的重要地位。
解读三
介入治疗催生出大批新技术
2008年ACC/AHA/HRS联合更新了《心脏节律异常装置治疗指南》,对目前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并对起搏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ICD的置入适应证进行了更新。同年,在导管消融治疗方面ACC/AHA/ACP共同推出了《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临床工作指标评价共识》。
近年来,房颤、器质性室速等复杂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治疗进展迅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导管操作技术要求高,手术耗时耗力,X线负荷大,复发率仍较高。以上问题的存在催生了一大批新技术,其中包括标测、影像、新能量、新导管、远程控制等等。鉴于此,APHRS 2009特设了两个分会场介绍“电生理介入治疗新技术”,邀请德国、美国的多位专家向与会者介绍冷冻球囊、高密度标测和消融、磁导航标测和消融、机器人操作系统、旋转成像等国际上电生理介入治疗的最新技术。这些技术在未来的几年内都将进入中国,使广大心律失常患者受益。
为患者植入世界上第一台CRT(心脏同步化治疗)的法国Daniel Gras教授做了“CRT技术的最新进展”的讲演,我国四川华西医院黄德嘉教授做了我国CRT应用10年回顾的报告。10年来CRT植入量增长迅速,已由最初的年植入数十台发展至目前逾800台。可开展该治疗手段的中心和医院由最初的几家发展至目前的数十家,几乎遍及国内各省区市。而且,各研究中心就CRT的适应人群、植入技术、参数优化、术后疗效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解读四
值得反思的差异与未来研究趋势
近年来我国专家已初步了解了心脏性猝死在我国患病的情况,而最新的心脏性猝死研究显示每年大约有54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尽管我国目前心律失常治疗水平在亚太地区处于领先位置,但和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同时在预防上差距也不小。例如为了避免心脏骤停导致患者猝死,可以在患者体内植入小型除颤器。这个技术已经在临床上应用了近20年,在美国每年有15万患者应用,而我国每年仅有1千名患者使用该技术。经过与欧美等国家专家的交流可以发现,制约这一技术在我国应用的因素主要是由于宣传不足等原因导致医护人员对于此类除颤器认识不足,而患者和家属也常因各种原因难以接受。其次是经济因素的制约。接受系统培训的医生短缺也严重限制了此类新技术在我国的开展。
未来发展趋势包括:1.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目前还有很多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仍然不明确,如某些先天性心律失常。在治疗手段方面,尽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总体效果在近年有很大进展,但约20%的患者在接受了消融治疗后依然会复发,这些患者的房颤有什么特殊性,能否让他们不再复发等都还是谜。2.制定诊疗指南或共识。即便是已经成熟的技术,可能还存在问题,比如某些药物某些疗法的远期效果,是否有迟发的副作用都有待进一步评估。还有些技术需要在更多的临床证据基础上达成专家共识,或制定出诊疗指南,推广到更多的医院乃至基层应用。3.加强对临床医生的培训,包括对诊治新思路、新技术、新疗法的规范应用与培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