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啸天
问题一:门户之见 此种表现可说是形形色色:张家的良方李家不欣赏,李家的显效张家不愿用。效不更方向来是中医界公认的做法,可是临床上,医生常把有效的方药加以改动。对流传于世的医话、医案、讲座或某些举世之验,虽也传颂,但临证时却很少使用,反映出思想上的冷漠。
问题二:秘而不宣 中医保密具有历史性。比较来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少人还能献方献药,为促进中医事业作出贡献。到了七八十年代,多数人只传药,不传方,显然带上了盈利性质。九十年代以后,已经是方药皆不传了。现在各类学习班和学术会上已学不到什么真东西。中药的这种商品化对促进和繁荣经济固然大有裨益。但对中医药临床来说,犹如一潭死水,互不沟通和交流。
问题三:中药西用 随着中西结合和中药药理成果的不断涌现,中药的应用常常在辨证和药性理论指导下,结合西医的辨病和参照中药药理作用,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这等于在中医的基础上吸取了西医针对性和重微观的长处。但事实亦非完全如此,有些医生,特别是年轻的中医,常常按诊断开方,甚至照化验结果开药。譬如,一见大叶性肺炎,便开清热解毒方;一见尿里有蛋白,就想开益母草、黄芪。就药而言,益母草与黄芪在性能的寒热上迥然有别,就治之证有虚实之差。如此用药,完全是重微观、从针对性出发,而忽视了中医的辨证和宏观性,将中药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