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科学发展启示录

2018-12-13 14:27:57浏览:617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北依嘉陵江,南眺长江。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的现代化病房大楼就坐落在这里。   改革大潮是机遇更是挑战   
北依嘉陵江,南眺长江。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的现代化病房大楼就坐落在这里。 
  改革大潮是机遇更是挑战
  “改革大潮风起云涌,是机遇更是挑战。”院、所孙卫忠政委感慨颇深。 
  30年前,伴随改革开放潮头奔涌,这个全军唯一集综合性教学医院和科研所为一体的院所成立了。创立之初,他们提出了“以军事医学为龙头,牵引特色学科创新”的发展方向,以及“高起点、超常规、跨跃式”的发展思路。 
  1997年初,国家启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即“973计划”。此时,创伤专家王正国院士敏锐地提出:“机遇来了,就看我们能不能抓住!”一个举全院之力、乃至全校之力问鼎“973计划”的战役打响了。以第三军医大学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战创伤研究为基础,以王正国院士为首席科学家,黎鳌、程天民院士加盟的攻关团队,申报了“严重创伤早期全身性损害与组织修复的基础研究”课题。 
  1999年10月17日,是我军科研史上值得记载的日子。国家科技部下达《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计划任务书,这也是我军第一个“973计划”项目。目前,该项目已通过第一期结题验收,先后获6000万元滚动资助,共有军地上百名专家参与,开设子项目达50余项。 
  进入世纪之交,人体大器官移植作为国际医学前沿,成为衡量一所医院水平的前瞻性课题。 
  在先后攻克肾移植、肝移植等基础上,他们把目光瞄准国内首例上,突破口就选择小儿心脏移植。1998年9月,福建山区一名男孩因患扩张性心肌病住进医院,存活希望就是心脏移植。院所3次组织126名专家教授和骨干参加了手术方案讨论,研究制定了4套手术方案。由蒋耀光教授领衔,范士志教授等主刀,国内首例同种异体小儿心脏移植获圆满成功。紧接着,小儿异基因骨髓移植、同种异体单肺移植也填补了国内空白。 
  科学发展导航,院所完成了由弱到强的沧桑巨变:拥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军队“2110”重点学科、全军重中之重建设实验室各一个,全军中心8个,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在内的成果366项。 
  科学发展趟出“双赢”之路
  军事医学与民用医学孰重孰轻?对此,黄旭东院长深有体会地说:“军事医学为龙头并非民用医学当尾巴,院所合一优势就是,研究成果直接实践于临床,临床运用又为科研提供发展平台,任何一方‘水涨’都能促进对方‘船高’,实现‘双赢’是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 
  “打赢需要就是使命,部队需要就是课题。”院所党委工作重点始终围绕这样的理念展开,从而使军事医学“五优先”落到实处———课题优先讨论、人才优先选配、经费优先到位、待遇优先考虑、设施优先建设。他们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建成我军先进的军事医学实验基地,打造了冲击伤、撞击伤、火器伤等战伤技术平台,创建了高水平的军事医学学科群,为军事医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院所每年还从医疗收入中拿出1000多万元用于专项资助,加强了冲击伤、战伤休克、神经损伤等战创伤救治研究,达到63%%科研课题都姓“军”。 
  “砺剑———2005”演习现场,许多人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奇特场面,800多只羊走进演习场,一支打着红十字旗的队伍已进入现场,对武器致伤特点和救治、火力对有生力量杀伤效能等进行评估。 
  作为全军唯一的火力毁伤、人员失能、伤亡程度评估的科研单位,经过数年探索,“全军武器杀伤生物效应评估中心”应运而生,他们建立的火力毁伤理论以及在演习中获取的系统数据,为战伤分类救治、装备和弹药改型、集群火力配置、战略战役指挥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让患者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
  汶川特大地震后,院所领导全部奔向手术室、重症监护中心,手术和危重病人监护一刻也没有停止;当晚,第一支医疗救援队紧急出动,随后5支医疗救援队陆续出动,在第一时间挺进震中展开生死大救援;在地震灾区废墟间,院所野战创伤救治新设备、新技术大显身手,战创伤救治手段、规范和机制,立即转化为拯救灾区人民生命的“绿色通道”。 
  抗震救灾战场归来,许多老专家动情地说,没有改革开放给院所带来的创新发展,没有平战结合的卫勤体制,要完成如此艰巨的伤员救治任务是不可想象的。 
  “国运昌则百业兴,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让更多患者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是科学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属点。”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院所党委创新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 
  如今,这家研究所已成为我国唯一拥有生物力学、撞击伤、交通心理学、交通伤防护治疗等专业的综合性交通医学研究机构,标志着我国交通医学研究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这个转型,为野战外科研究所发展注入了活力,产生良好的军事效益与经济效益,形成了军事医学与民用医学齐头并进的良性循环,其综合实力与战创伤水平的提升,在汶川地震伤员救治中得到验证。 
  为了让更多患者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院所在构建高水平医疗平台的同时,着力打造托举这个平台的三个支撑点。 
  人才支撑。形成工程院院士、国家求是奖、首届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等领军人才领衔的人才方阵;科室领导平均年龄仅43岁,且全部达到研究生学历。 
  技术支撑。率先在国内开展脑立体定向术、胸腔镜手术、中子刀治疗肿瘤等新技术,每年开展新业务、新技术达40余项;以国家级、军队级实验室为基地,形成以创伤、胸外、普外、眼科、代谢性疾病等为代表的优势学科,推出一批特色优势医疗项目。 
  设备支撑。“十五”以来,院所瞄准世界医学发展前沿,引进了PET、全身伽玛刀、肿瘤适形调强、64排CT等大型高精尖设备;以此为依托,构建了基因多肽性、神经组织工程等高技术平台,为疑难重症诊治创造了条件。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大坪医院《医学影像学》网络课程

上一篇:

平凡的岗位,无限的关爱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