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甲子征尘铸辉煌

2018-12-13 14:28:32浏览:245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通讯员高万升檀子娜本报记者阎红□  近日,沈阳军区总医院举办了由该院老专家、医学博士、中青年技术骨干与3名工程院院士参
□通讯员 高万升 檀子娜 本报记者 阎 红□ 
  
  近日,沈阳军区总医院举办了由该院老专家、医学博士、中青年技术骨干与3名工程院院士参加的医学高端论坛,共同探讨前沿技术、医学变迁、人才建设和学科发展走向,纪念建院60周年。

  60年前,东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的前身在沈阳诞生,先后更名为东北军区总医院和沈阳军区总医院。从建院之初的只有几十名工作人员发展到现在的拥有3000多名员工,该院形成了科学合理的专家骨干队伍;从只有不到10个学科发展到现在下设54个专科,拥有两个全军研究所、3个全军中心、1个全军药理基地、14个军区医学专科中心、19个专科实验室,该院走在全军一流总医院前列。

  近几年,该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突出履行新使命,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医院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一大批新业务、新技术和科研创新成果应运而生,先后获得军地科技进步奖1284项,其中科技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49项,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辽宁省科技功勋奖1项;获得国家、军队、省部级重大攻关课题、重点科研课题、基金课题178项,居全军总医院前列。

  该院政委、党委书记吴英杰告诉记者:“医院的创新发展得益于长期的人才战略,得益于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得益于科技成果为医院建设注入的活力。” 

  薪火相传 接力攀登医学高峰

  建院初期,该院在开展医疗工作的同时,掀起了学习理论、钻研医疗技术的热潮。段国升首创的胸交感神经切除术解开了国际颅脑战伤治疗难题,“段氏卧位”的发明使许多久卧在床的病人重新站立。杨果凡教授及其领导的显微外科小组发现的以桡动脉为供应动脉的前臂皮瓣被命名为“中国皮瓣”、“杨氏皮瓣”。该皮瓣的供应模式打破了当时传统概念的皮肤供血模式。86岁的汪曾炜教授在57年里,大胆探索,精益求精,敢为人先,把心血管外科手术做到了极致。从1952年该院心血管科专业零起步,到全军心血管内外科研究所的创立;从1964年7月14日首次成功实施体外循环手术,到法乐氏四联症矫治术的攻克,他开创了心血管外科的先河。为此,他被国家授予终身成就奖。

  十万余公里巡医路  播撒医者爱心

  沈阳军区总医院从建院之日起,就与官兵和人民的生命安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一代代“沈总人”牢固树立姓军为兵、服务军民的坚定信念,心系官兵、情倾百姓。

  为救助贫困患病儿童,从2000年开始,该院积极参加辽宁省慈善总会和沈阳市、阜新市、本溪市慈善会联合组织的生命救助行动,优惠为贫困先心病患儿做手术;在朝阳、阜新等贫困地区农村建立医疗救助站,及时提供各种医疗救援服务;对西藏、青海的贫困县(市)医院开展医疗对口支援,进行技术帮带、学术帮教、管理帮培,帮助他们尽快提高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该院从2005年开始对口帮建的青海省互助县人民医院,在两年内使互助县人民医院特色技术、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和综合医疗技术跃居该省同类医院首位。

  近8年来,该院派出医疗队员280余人次,行程10万余公里,顶烈日、冒风雪、上边防、下海岛,踏遍了数百个边防连队、哨所,被基层官兵亲切地称为“军中赤脚医生”。

  60年来,该院应急卫勤分队数十次参加抢险救灾、军事斗争;上百次执行战区重大集会安保和卫勤保障任务;4次跨出国门,奔赴刚果(金)、赞比亚等地执行维和、医疗援助任务,把中国军人的深情播撒到海角天涯。

  2008年10月8日,该院赴川医疗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这是该院继年初被军区首长誉为“战区卫勤战线一面亮丽旗帜”后,时隔半年获得的又一个殊荣。

  “创新,让这个承载着特殊使命的光荣团队充满活力;创新,让总医院发展建设前程似锦!”沈阳军区总医院院长孟威宏对未来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军科院放射与辐射所建所50年

上一篇:

解放军总院二附院开结核门诊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