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赴利维和医疗分队 作者:刘晓伟 张渊泓
(赴利维和医疗分队队员:刘晓伟 张渊泓)
当地时间10月27日19时整。
晚饭后,赴利维和医疗分队队员们都在散步。
天闷热,云厚重,天空闪电灼灼。
我在帮厨。行政值班室,平日里沉寂的值班电话,突然铃声大作——是医疗区值班医生左宏打来的!驻地最高行政长官送来一位已不呼吸的骨折患者,请求中国医护人员给予抢救。接电话的许艳春护士长,几乎在挂电话的同时,大声报告给王炳胜分队长。随即,拉起我就跑,“快,别洗碗了,有危重病人需要抢救”!
19:03,我撞门而入时,急诊室已挤满了人。有联合国官员,有地方行政长官,还有绝望的患者家属。病人则直挺挺地躺在诊断床上,一动不动。第一时间赶到的王队长,用极快速度完成了对病人的生命体征检查:消耗体貌,体温低,角膜对刺激无任何反应,双肺实变,血压测不到,呼吸已停。王队长不由分说猛捶击患者左胸壁、并交替胸廓按压……几分钟后,病人幽幽喘过气来,但细若游丝,血压还是测不到。我以平时训练速度的数倍,调整患者头颈体位,搬来氧气瓶,打开阀门,调压、连接、扣戴面罩,一气呵成。
王队长连续发布简短指令……
与此同时,苏嫦娥护士长飞奔而至。
19:05,护理组的护士们悉数到场。
19:06,孙印臣、姜利人两位内外科主任,立即组织全体医生会诊。
“让麻醉师张河准备器械,必要时插管”!我建议道。
配合简洁、明了的医嘱,
1分多钟,心电监护仪连接完毕,除颤器就位,吸痰器突突作响。X线机、检验仪器开始预热。
岳红霞、李丽娜两位护士长展示了精妙的穿刺操作技术,只用几秒的时间,2条静脉通道建立。2000ml,饱含中国人民大爱无私的生命源泉,急速流淌进病人干瘪的血管……
19:08,多巴胺给入,血压显示;
19:09,呼吸、血压、心率、脉搏等数据呈现醒目的红色;
19:10,尼可刹米给入,呼吸明显,脉搏氧提升,血压提升;
19:13,西地兰从墨菲氏小壶给入。各项指标趋于正常。病人挪腿翻身,还咳嗽了一下。
电解质、血常规、CO2结合率……,检验报告源源不断交到王队长手中。
19:15—19:20,监护仪刺耳的警报声逐渐消停,仪表盘数字相继变绿。病人体温回升,眼睛会动了。一盏风中摇曳、明灭不定的烛火又重新燃烧出明亮的光来!
在观察病情时,我仔细打量着眼前这具黑色的“木乃伊”。身高近1.8米,体重不足40公斤。皮肤黯黑无光泽,形如枯槁,表情淡漠。左踝关节严重变形,骨突处溃烂,全身散发着令人窒息的恶臭。唯有一双因脱水而显得夸张的大眼,留有一丝光亮,昭示着主人对生命的眷恋。也许是在幻想,遥远的东方,那个文明灿烂的大国,能够拯救他以及和他一样命运的人。
受联利团制度限制(确保保障范围足够的医疗资源),患者病情稳定后必须转诊到附近的地方医院。分队的救护车早已拉响警报,停在急诊室门前,整装待发。分队领导研究决定,指派医疗副队长柴亮,麻醉师张河、全科医生翟航荣、值班医师濮仁富以及经验丰富的岳红霞护士长、不知疲倦的曾艳护士等,护送患者转诊。我和左宏医生、郭君、马岩等一起,屏住呼吸,平举双臂,半抱着将患者稳稳转移至担架车上。
19:50,两辆救护车闪烁着静谧的蓝光,箭一般驶入绥德鲁市漆黑的郊外。
——患者Lastiman(代名),男,36岁,Zwedru市居民。以“左踝关节骨折脱位、艾滋病晚期、多脏器功能衰竭”在Merlin福利医院住院治疗。
浩瀚的大西洋啊,你既造化了美丽的西非,就也请拥抱你同样美丽的子民吧。我默默祈祷着,这支被中国军人重新点燃的火烛,能够燃烧得更明亮些,更绵长一些!
这次抢救,除4名炊事班战士外,包括防疫医师、司机等在内的所有同志10分钟到场。望着20多张大汗淋漓的面孔,这些来非洲后被爆晒得黑不溜秋的笑脸,我觉得战友们真的很可爱!事后王炳胜队长总结说:实践证明,赴利维和医疗分队是一支拉得动、打得赢的过硬队伍!
饱尝战乱之苦的利比里亚,缺医少药,民不聊生。能为任务区的非洲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善事,队员们心情格外舒畅。
(照片由王均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