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近日媒体报道,浙江要在二级以上医院推广自体输血。浙江省卫生厅还将在今年年底的等级医院检查中,将自体血回输技术纳入二级以上医院的检查评审内容中。
缓解血源紧缺的好办法
血液是挽救生命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然而,近几年来,血液越来越成为一种紧缺资源。许多医院已经意识到血液短缺给临床医疗带来困难的严重性。
以浙江省为例, 2007年全省临床用血为156.4吨,2009年已快速增长到182吨,全省血制品供应仍有20%~30%的缺口。所有临床用血全部依靠广大志愿者的无偿献血,这给采供血机构的供血形势带来严峻挑战。在采供血机构积极“开源”的同时,作为用血单位的医院如何想办法“节流”也是当务之急的。自体输血不失为缓解当前供血压力的好办法。
自体输血并非新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对择期手术患者运用自体输血已非常普遍。我国自从1998年实施《献血法》以来,不少医院也开展了自体输血,开始主要是针对稀有血型的患者较多。目前,自体输血已逐渐成为一种医疗趋势,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自体输血量已占当地临床用血量20%以上。这一方面缓解了临床用血紧张,另一方面也使患者输血更加安全。我院自1993年以来,已经将血液回收机成功运用到肝移植手术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今年1~4月,已对300多位择期手术患者采用自体输血方法。
三种模式可联合应用
自体输血是区别于异体输血的一种输血治疗手段,即当患者需要输血时,输入患者自己预先贮存的血液或将术中失血回收,重新回输到病人体内,以达到输血治疗的目的。自体输血方式从被动接受他人血液变为主动自己给自己解决输血困难,是临床节约血液资源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自体输血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贮存式自体输血。指选择符合条件的择期手术患者,在手术前一定期间内,采集患者自己的血液贮存,在手术中或急需时回输给患者。第二种是稀释式自体输血。指在患者麻醉后,临手术前对患者适当采血短暂贮存,同时输注晶体液及胶体液补充血容量,而使患者的血液处于适度稀释状态下实施手术,将采集的血液在手术中或术后回输给患者。第三种是回收式自体输血。指在无菌操作下,采用血液回收机将患者手术中或体腔内的失血回收,经机器过滤、洗涤、浓缩后,将血液中的有效成分红细胞回输给患者。
回收式自体输血更适合预期出血较多的手术:肝移植、心脏移植、心肺联合移植、骨科全髋置换、脑动脉瘤手术、肝破裂、脾破裂、宫外孕大出血等。当然,术前贮血式、术中等容稀释式及回收式三种方式也可以联合应用。在血源紧缺的情况下,自体输血无疑给患者和临床医生带来了福音。
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相比,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节约血液资源,降低医疗费用;二是可避免输血感染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三是可以避免异体输血产生的同种免疫反应,如发热、过敏、溶血、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等;四是节省时间,减少工作程序,不需检验配型,可避免同种异体输血引起的差错事故;五是解决一些特殊血型患者的配血困难,如Rh阴性稀有血型患者;六是患者术前多次采血,能刺激骨髓造血,促进红细胞生成;七是回收的血液中不仅红细胞有较好的携氧能力,而且减少了输异体库存血所致的高钾、低钙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八是妥善解决了一些因宗教信仰或其他原因拒绝接受异体输血患者的输血问题。
血红蛋白过低是禁忌
“我是一名患者,在手术前还能抽这么多血液吗?”
这是患者心中最大的顾虑。在实施自体输血方案前,主治医生应对患者身体状况作认真评估,并取得患者同意,告知注意事项,医患双方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为病人进行采血。一般年龄在18~65岁的患者,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不低于110g/L,或红细胞压积大于0.33,都适用贮存式和稀释式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也有其禁忌证,并非人人适用。如患者血红蛋白低于100g/L或红细胞压积低于0.25则不适宜。对有细菌感染、凝血机能障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不作贮存式自体血采集,被细菌、粪便、羊水污染的血液以及恶性肿瘤患者,不宜进行血液回收。(王其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