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谁能终结心内异常传导

2018-12-13 14:31:07浏览:366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教授张澍   房颤消融的未来——球囊技术?   我国成年人中每100人就有1人患有心房颤动。就现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教授 张 澍 
 
  房颤消融的未来——球囊技术?

  我国成年人中每100人就有1人患有心房颤动。就现在的医学研究认为,各种心脏损害和负担过重都会引发房颤,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房颤患者身体似乎很健康, 心血管系统检查一切均正常, 临床上称为“孤立性”房颤,可能与基因异常有关。

  目前,房颤的导管消融仍然是研究热点和重点,以往的消融技术不断更新,新的消融技术不断涌现。在今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8次年会上,来自德国的欧阳非凡教授给大家讲解了房颤消融的最新技术——球囊技术。

  球囊技术也称非接触标测技术,它是将1个头端带有多个电极的球囊导管沿静脉送入心腔中央,仿若“卫星”一样随时感知心脏的电活动,并通过计算机自动分析重现“肉眼可见”的心腔电活动。与传统标测方法不同,球囊技术仅需要1次心跳就能将整个心脏电活动搞清楚,因此对房颤电生理机制研究具有独到的优势。 

  近年来有关房颤机制研究的结果表明,房颤的发作和维持是心脏内一个或多个病灶发放的快速电活动和心房内病变基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病灶如同病变的“种子”,他们发放的一次激动(多表现为房性早搏,简称房早),进入心房内病变基质(如同“土壤”)后,可以“生根发芽”,长期维持下去。球囊技术利用高度精确的分辨率可以从多个方面识别这些“种子”和“土壤”。首先,只要记录到一跳早搏,球囊技术可以迅速分辨出这些病灶的来源和传导方向。其次,球囊技术还能记录到这些“种子”是如何传导进入“土壤”触发房颤的过程及房颤时心房激动的情况,并能指导导管去破坏这些“种子”和“土壤”,使心房组织恢复正常工作,心脏节律变得正常。此外,球囊技术还可随时检查经导管消融后心房激动的情况,检查消融线上是否存在“漏洞”等。因此,球囊技术为房颤电生理机制的研究和治疗引入新的概念和方法,可能会成为房颤消融治疗未来的方向。

  室性心动过速:从实验室到临床

  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是人的心室内电活动异常引起的心跳增快,通常发生于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如冠心病患者,部分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正常人(称为特发性室速)。室速是较为严重的心律失常,一旦发生病人常出现严重症状如眼前发黑甚至晕倒,有些患者可恶化为室颤和心脏骤停,导致死亡。

  那究竟是什么机制引起室速呢?现代电生理实验室研究的结果显示,室速发生主要与心室内存在的异位兴奋病灶或异常电通路有关。心室内的异位兴奋病灶可持续快速发放激动,不断兴奋心室。而在另一些心肌梗死或有病变的心室肌中常存在着异常电通路,当一个电信号进入到这样的通路可沿环路运行,每一次环路运行,心室即相应收缩一次,导致快速心室率。由于室速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因此一旦发现室速必须及时有效终止。

  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临床室速治疗的主要措施,例如胺碘酮能有效终止和预防室速发作,但在多数病人并不能防止心脏性猝死。室速持续发作时,应该首先考虑通过胸壁电击的方法,使正常和异常兴奋点同时除极,恢复正常心跳。有室速发作或心脏严重病变者,应在体内植入仪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它可以时刻监视患者心跳,一旦有室速、室颤,可迅速放电将其终止,是目前防止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此外,还可通过导管消融的方法找到室速的异常兴奋灶和电通路并加以破坏,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可高达90%以上。而对于那些复杂的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导管消融也可减少室速发作,提高药物的疗效以及减少植入ICD患者放电的次数。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成功为罕见“半脸”人镶牙

上一篇:

珠江医院与化龙医院开展结对帮扶工作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