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 荣新奇
切脉是中医师必备的基本功。在完成切脉的定位后,如何探查脉象是一个技巧性很强的工作。也就是说,在找到寸、关、尺三部后,如何鉴别脉象结果呢?我在临床上把这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程序来操作,并可用一首歌诀把这个辨析思维的过程概括如下:“首分浮沉,二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首分浮沉
首先区别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因为切脉时手指是从浅表往深层逐渐探查的,首先轻触皮肤(即“举”),即可探出脉象是否浮脉;无浮脉则又加压(即“寻”),在这个层次可触到许多脉象。然后用第三种力量即“按”,此时检查是否沉脉。所以实际上,“首分浮沉”是按照指头用力的顺序来探测脉象的位置。
在区别浮、沉过程中,可根据是否浮脉或沉脉来区别与浮、沉相关的脉象种类,它们是:浮脉类的浮脉、濡脉、革脉、芤脉、散脉;沉脉类有沉脉、牢脉、伏脉、弱(弱脉兼有沉象)。
区别了浮脉类和沉脉类,在辨证诊断上可基本指明表证或里证的存在。
二辨虚实
在完成浮与沉两类区别后,既知道了病证是表证或是里证,还要知道正气和邪气的关系(虚证或实证),而实证和虚证在脉象上的区别就是“虚脉”和“实脉”。所以探测脉象的第二步是区别脉象的虚与实(有力与无力)。
在区别脉象的虚或实(即有力与无力)时,又可区别与虚、实脉象相关的其他脉象。而虚脉类有虚脉、微脉、弱脉、散(散脉兼有虚象);实脉类则有实脉。
三去长短
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短。
在作寸、关、尺三部探测时,即可首先区别出脉象的长脉、短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测寸、关、尺的脉象。
在区别长、短脉时,可以同时察知其他相关的脉象,如长脉类有长脉、弦脉、细脉;短脉类有短脉和动脉。
四算疾迟
在确定好脉的脉位(脉位者左右辨长短弦细,上下看浮沉)和脉势(脉势者虚实也)后,接着就是脉搏的频率和节律问题。与脉搏频率与节律相关的脉象有8种:关于脉率的有数脉、疾脉、迟脉、缓脉;关于脉律的有促脉、结脉、代脉、散脉。
五察脉形
在完成以上四步探测后,即可区别23种脉象,余下的便是以脉形为主要特征的5种脉象,它们是:洪、滑、涩、紧、动。
滑与涩是相对而言的,紧脉与涩脉也要相对区别。动脉在脉位的长、短上有自己的特征,而洪脉出现的时机多在夏季或是发热性疾病(阳明热盛或温病的气分阶段),或是危重病的最后阶段,可以从其他信息获得提示。
样样皆知
这是最后审查的时机。做到这一步时,对脉象的脉位(左、右、上、下)、脉势(虚、实)、脉率(疾、迟等)和脉律(结、代等)、脉形(洪、紧、滑、涩、动等)等已经心中明了,不再是“指下难明,心中难了”。
将所有的信息予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得出结论的方法是:
1.将所有的脉象信息如过筛一样在脑中用28种脉象的定义过筛一遍,能用独立脉象名称定义则用独立脉象名定义,否则用相兼脉象法定义脉象。
2.审查所得脉象与望、闻、问诊所得信息的相符程度,然后决定脉象的真假,决定脉象在治疗决策上的取舍。
3.细分寸、关、尺的问题:病情复杂、病因不明、病位不明时分寸、关、尺仔细检查,否则可以不分。
仔细考察脉诊的过程,就可以发现这个过程也可以按步骤地操作,以甄别脉象。它一边是手上功夫,一边是思维辨析的运作,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不被纷繁的脉象所迷惑。古人所说“切而知之谓之巧”,我看这“巧”就是脉诊的步骤或程式。虽有“熟能生巧”之说,但古人未说这个“巧”在何处,也许是因为每个人的技能和经验不同,难以统一而说之。
以上是个人对脉学的体会,临床用来很是得心应手,甚至有时成为沟通医患信心的好方法,以其教学生时也收到较好的效果。要想具有这个思辨程序和技术的前提有两点:一是医师心里真正明白脉象的探测指法、每种脉象的概念,二是多多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