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家住福州永泰的7岁男孩姚乐(化名)在家爬楼梯时不慎摔倒,导致左额部着地出现皮肤裂伤、出血,父母担心孩子出现脑震荡,立即把他送到福州总医院急诊科。接诊医生对患儿顺利进行清创缝合术后并做了头颅CT检查未发现异常。
但小姚乐的父母还是不放心,为了预防孩子发生破伤风,他们要求医生给孩子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液”。在皮试阴性后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十几分钟后孩子突然出现呕吐、腹痛,继而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冰冷、气促、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血压一度降低,医生考虑患儿可能出现了过敏性休克,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患儿被迅速转到儿科进行抢救,儿科黄隽主治医生接诊了姚乐,经过常规检查与相应的症状确诊患儿为敏性休克,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否则将有生命危险。医生迅速实施抢救措施:吸氧、心电监护、抗过敏休克、扩容、雾化、镇静及保胃等对症处理。很快小姚乐的生命体征逐渐恢复正常,并脱离了生命危险。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下,姚乐出院回家了。
据儿科任榕娜主任介绍,对待过敏性休克的患儿,时间就是生命。在临床上最重要的是要争分夺秒抢救病人,错过最佳抢救时间病人会有生命危险。它是临床免疫学方面最紧急的事件,是一组包括免疫或非免疫机制、常常是突发的、涉及多个靶器官的严重临床症状,是一个具有多种诱发物、致病机制不尽相同的临床综合征。其作用机制包括:⑴许多过敏症为IgE介导,MC脱颗粒释放主要介质组胺和其他血管活性胺类、LTs、PG和PAF等。组胺在血浆中的半衰期很短,但已确定它是引起人类过敏症的重要介质。⑵至于非IgE介导的过敏症的产生机制推测是由于补体被激活导致过敏毒素C3a和C5a的产生,这些分子可直接使平滑肌收缩和血管通透性增加。神经肽类如SP、血管活性肠肽、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有较强的诱发介质释放的能力,特别是有刺激组胺快速释放的能力。过敏性休克病情进展迅速,可在几分钟之内从最初轻微的皮肤症状迅速发展至死亡。
药物、食物是过敏性休克最常见的诱因。过敏性休克的危险人群包括有严重过敏反应发作病史者、食物过敏、药物过敏、哮喘合并食物过敏、严重哮喘、蜂毒过敏及正在接受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哮喘患者。任主任提醒:有过以上症状或是过敏体质的儿童应谨慎注射各种预防类针剂,并注意预防各类过敏性休克的发生,发生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最佳救治时间。
陈媛媛 李政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