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健康报5月5日一篇题为《中医是超前的科学》短文,心里感慨颇多,不吐不快。
先厘清科学的内涵
该文的主要观点有二:中医不是伪科学,更不是迷信,中医是科学的,其科学性是已被临床实践所证明了的;中医经典理论是博大精深的,之所以不能用目前的科学理论完全解释,因为中医是超前的科学。
我以为,欲把科学作为衡量、判断中医的标准,各方人士必须首先厘清科学这个概念的内涵。概念清楚了,各方才有争鸣的基础,也才有争鸣的意义。
“科”有分类、条理、项目之意,“学”则为知识、学问。因此在古汉语里,科学的含义是分科之学、科举之学,这显然不是现代人头脑中科学的含义。
从广泛的意义上讲,科学是指导人与外部事物之间打交道的理论知识,通常首先是指导人与自然界之间打交道的理论知识。这种知识的原始形态是博物学,无论是西方文明、中国文明还是非洲文明,博物学都存在,比如《本草纲目》就是博物学之集大成者。然而,在今天这个分科越来越细的时代,博物学被人们遗忘了,人们提到的科学通常不是它。
今天占支配地位的是另一种科学,就是近代西方科学,其本意是知识、学问。它重视数学的运用,重视实验,因而也称为实验科学、实证科学。由于近代西方科学在全球影响最大,人们往往把科学等同于它,往往用它的标准作为科学的标准。这个科学标准有两个核心要素:一个是数学,即必须是可以数字化、量化的,可以进行计算,可以测量,可以控制;二是实验,它必须能够付诸实验,如果没有经过实验的处理,就会被认为是不可靠的。
以这个“科学”标准来看,应该说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的,严格说来,西方的古代也没有科学。但我们要注意到西方近代科学产生的源头——古希腊人所开创的“理性科学”。
所谓理性科学就是那种单纯通过头脑中的思维和思辨,构造出一套逻辑严密的推理体系,它认为“理”是这个世界的本质,讲理、推理是与这个世界打交道的恰当方式。国内外学术界都认同,从希腊理性科学到近代欧洲的数理实验科学的发展,构成了科学的正宗来源。
中国文明是早熟的吗
弄清楚科学的含义,再来分析《中医是超前的科学》一文就简单了。作者所说的科学显然是指近代西方的实验科学,中医当然不属于近代西方实验科学。但中医是“超前的科学”,中医这种“科学”比近代西方实验科学更早就存在,具有“超前”性,与人们常说的“中国文明是早熟的文明”意思类似。
翻开中国近代医学史,自从西医传入中国以来的100多年,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就未停止过。认为中医不科学的大多是对现代科学技术比较了解,或对西医比较内行的人,他们以现代科学技术与科学方法论来考量中医,自然得出中医不科学的结论。
认为中医是科学的大多是中医造诣比较深的广大中医人。他们对现代科学技术了解不深,或对西医不太内行。他们以中医延续千年不绝的悠久历史,有目共睹的临床疗效,早已完备的理论体系,切合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绿色环保的治疗手段,国家对中医发展的保护政策,以及洋人的惊羡赞美等事实来驳斥“中医不科学”的言论,不仅得出中医是科学的结论,而且认为“中医是超前的科学”。
两派都把“科学”作为参照物
其实,冷静分析两派水火不容的观点、立场,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两派都把科学作为中医的参照物。在这表象的背后有一个双方都认可的事实:科学——近代西方实验科学—— 代表着正确的、先进的、真理的标准。
这也难怪,近200年来人类凭借各种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把改造自然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人类的物质生活从来没有这样丰富,人类平均寿命从来没有这样长,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力从来没有这样大。人们真切感受到了科学的伟大,科学被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不管有多少人并不真正懂得科学,但科学在形式上是真理的同义词,科学思维方法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它竟成为人们下意识中居支配地位的方法,日用而不知了!”(林振武《中国传统科学方法论探究》)于是,科学成为人们判断事物的标准,中医也经常被人们用科学来评判一番。
如果以近代西方科学为标准来评判,中医是不科学的;如果以古希腊人所开创的“理性科学”为标准来评判,中医更是边都不沾;但如果是以“博物学”为标准来评判,中医就是科学的,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标准。
但我要问:1.“超前的科学”是个什么标准?2.为什么一定要用所谓的科学来评判中医呢?3.自从西医传入中国后,为什么中医人越来越不懂中医经典理论、一代不如一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