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 白书忠
目前我国疾病谱从传染性疾病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模式转变速度远远快于其他国家。由于采用传统的临床诊疗技术和预防医学手段不能很好地解决占慢病80%以上的早期或康复期人群的防治问题,健康管理作为现代医学服务模式的创新,将在慢病综合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纵观我国死亡率居前几位的疾病,流行态势严峻,尚未形成以早期筛查、早期诊治为主线的防治与管理体系。恶性肿瘤由于缺少适合中国人群特点的早期风险筛查、评估技术与管理方案,大量卫生资源与经费均用在中晚期,导致卫生资源浪费,防治效果不明显。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健康教育不够,不良生活方式持续放大,预防监测水平参差不齐,发病率、死亡率持续上升。糖尿病防治的“三高三低”——高发病率、高增长速度、高的晚期合并症与致残率,早期预防控制率低、社区生活方式干预率低、早期治疗达标率低未得到明显缓解。慢阻肺、慢性肾病、骨质疏松、老年痴呆、抑郁症和口腔疾病等慢病也同样存在就诊率低、高危人群基数大、缺乏有效的预警和干预管理体系等问题。
针对慢病防治关键环节与目标人群,通过主要慢病防治的核心技术与医学服务模式的创新,最终实现慢病的有效控制与管理,可有效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开展慢病管理具体目标与任务是:1.建立特色体系,突破重点环节。要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慢病管理学科与医学服务体系、慢病管理教育培训体系、核心研发与推广体系、慢病管理信息服务与标准体系,力争在主要慢病早期筛查、风险评估与预测预警、社区强化不良生活方式改善管理、常见慢病早期或康复期人群院外自我管理四个重点环节上有突破。2.构建集成化平台,攻克核心技术。要构建中国健康管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合作平台),集中研究攻克一批专门针对主要慢病管理的核心技术。3.创新服务模式,探索实施路径。如探索筛选和推广以改善管理不良生活方式为主的社区/家庭与个人自主健康管理的普适技术与产品,制定主要慢病及风险因子的管理指南(健康体适能、健康饮食与慢病风险)。4.制定标准规范,改善服务提供。建立我国健康体检与慢病风险监测数据库,制定我国主要慢病风险因子检测评估与综合性干预管理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