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交椅”一坐几十年
几年前,302医院一名很有发展潜力的科研骨干被其他单位挖走。临走前,他向院领导道出了“出走”的原因:医院用人论资排辈,他需要一个干事业的平台,可在这里却看不到一点希望。
这件事引起了院党委的深思。过去,全院科室领导都是组织考核任命,干部“一任定终身”,常常是“主任老了找人顶、不犯错误不下台”,影响了年轻人才的培养使用;而一部分科室领导上任后便觉得进了“保险箱”,“铁交椅”一坐几十年,思想上缺乏危机感,工作上缺少紧迫感。
面对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科室领导能上不能下、学科人才队伍进出不畅的局面必须改改了!恰巧,医院两个科室的老主任任期届满,院党委决定以这两个科室为试点,打破干部资历、辈分,实行竞聘上岗,给有潜力的年轻人创造更多的成长机会。
院党委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的做法,立即引起全院干部职工的普遍关注。为了让年轻人有更好的施展平台和用武之地,一些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的学科领头人和临近退休的高职专家主动让贤,甘当人梯,不遗余力地为年轻人成长铺路搭桥。当时,年仅33岁的杨永平是感染三科领导岗位最年轻的竞聘者。竞聘中,他对国内外本学科发展的态势进行了全面阐述,对保持、强化学科特色做了深入思考,赢得了评委的一致认可。如今,这位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已经成为本专业领域饮誉军地的专家,前不久,他又被聘任为肝脏肿瘤治疗与研究中心主任。
从院党委全面推开科室领导聘任制至今,全院科室领导已经聘任了3届,先后有264人次通过竞聘走上科室领导岗位,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结构优化、梯次配备的生动局面。
同台打擂能者上
“怎样把北方地区的肝癌病人吸引到我们医院?”“如何处理中心实验室为临床服务和做个人科研课题之间的关系?”“现在科室领导都是主任和支部书记一肩挑,怎样把握好二者的关系?”……
今年4月1日,在该院国际学术厅,197名竞聘对象轮番登台打擂。面对台下评委抛出的一个个刁钻、犀利的问题,竞聘者有的胸有成竹,有的则脸红心跳。
针对制约学科发展的突出问题,医院果断决定优化学科结构,重组人才骨干,对学科布局和岗位设置进行大胆改革和尝试。该院院长吕吉云介绍,他们对16个科室进行了整合重组,给7个重点学科配备了研究室,增设了4个新兴学科,实行“中心主任、科室主任、科室副主任”三级管理模式,129个科室领导岗位面向院内外公开招聘纳贤,全部竞争上岗。
他们对上届科室领导进行了聘期考核,在机关科以上领导、专家、科室领导等不同范围组织民主测评;组织个人述职,评委现场评分,并对考核的结果效用立了“铁规定”:考核成绩排名末位的,一律取消下一届相应岗位的竞聘资格。为了确保换届竞聘规范有序,院党委成立了聘任工作领导小组和聘任工作办公室,公开竞聘岗位,公布竞聘条件,明确竞聘程序,对拟聘任的中心主任进行网上公示,接受全院监督;对一些新兴学科和急缺专业岗位,通过互联网公开发布科室领导招聘信息。
同台打擂能者上。竞聘结束,124名同志走上科室领导岗位,5个岗位由于没有合适人选暂时空缺,4名在本专业有较高造诣的院外优秀人才被破格聘任,其中,40岁的杨树欣受聘任医学工程保障管理中心主任,成为全院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是医院学科人才建设的‘龙头’,必须广辟渠道,超常选贤任能。”2005年,该院引进了肝移植领域的青年专家刘振文,也是当时最年轻的科室主任。去年,他和他的外科团队成功为一名13岁的小女孩实施了活体肝移植手术,创下了国内该项手术患者年龄最小的纪录。6年来,肝胆外科已开展肝移植手术300余例,成功率达100%。
人才之树枝繁叶茂
在该院科室领导换届聘任大会上,张伟平政委道出了院党委的意图:“聘任工作的意义绝不是简单聘几个人,换届竞聘不仅具有选拔人的功能,同时有培养人和激励人的功能。”
针对科研与临床结合不强的问题,该院领导通过选拔任用科研与临床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着力打造临床、科研链接式发展平台。全军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王福生作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致力于科研成果向临床的转化。2009年,他和他的团队以大量的实验数据、真实的临床疗效为基础,针对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提出了“爬坡假说”,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国际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去年以来,王福生牵头和参与申报国家级资助课题共22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针对临床需求先后研制开发了5项生物治疗新技术,为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带来了希望。此次竞聘中,他成功受聘担任肝病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主任,专门针对临床需求开展科研工作,向着他“做一名研究型临床医生”的心愿更近了一步。
该院党委通过完善“首席专家负责制”、“课题组长负责制”,设立“院长创新基金”、“菊梅人才培养基金”、“天晴科技基金”3项基金等手段,使得该院的创新之树长盛不衰,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近3年来,该院取得了包括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重大成果奖300余项;获得国家“863”、“973”、杰出青年基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类前瞻性课题50余项;研发国家级特色新药50多种;牵头和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计划课题35项,获得资助经费近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