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交往和旅游业的发展,旅行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旅行者在旅途中或在旅行目的地由于受地理、气候、社会及生物因素的影响,可能会给健康带来很多问题。例如到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旅行,可能会感染在当地流行的热带病,如疟疾、登革热、锥虫病等。
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气温较高,雨水较多。这种高温、高湿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宜微生物、寄生虫和有害昆虫的孽生繁殖。通常把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有的和多发的疾病称为热带病。在诸多热带病中,以蚊虫传播的热带病危害最为严重。
疟疾 疟疾是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有恶性疟、间日疟、卵形疟和三日疟4种类型,其中最危险的是恶性疟。
疟疾通过按蚊传播,一般多在蚊虫叮咬后7~21天发病。如果旅行者服用了抗疟药,但所服剂量不足,会使潜伏期延长至蚊叮后8~10个月发病。疟疾患者发病前几天或隔天可有程度较轻的怕冷、不规则的低热或间歇热,伴全身不适、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病程可分为发冷、发热、出汗、间歇4期。发作时突然畏寒、脸色苍白、口唇青紫、全身发抖,常伴有头痛,同时体温迅速上升。持续数十分钟至一两个小时后,发冷和发绀消失,脸色转红,皮肤灼热干燥,伴有剧烈头痛,或恶心呕吐、结膜充血、口渴等症状,体温可高达39~41℃。发热持续4~6小时,全身大汗淋漓,体温迅速下降至正常,发热时伴发的症状消失。
在上一次发热退尽到下一次发热开始为发作间歇期,患者可无任何症状。间日疟及卵形疟患者间日发作一次,三日疟患者则间隔两日发作一次,恶性疟患者则每日均有发作。重症疟疾的病死率较高,必须及早诊治。预防疟疾的第一道防线是防蚊虫叮咬,可使用驱避剂、蚊香、杀虫剂、蚊帐等。旅行者应定期服用预防药物。
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在东南亚、西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地区广泛流行。我国东南沿海有局部流行,近十几年来在广东、海南省蔓延迅速,并波及广西。
登革热发病多为骤然起热,之后出现全身症状,有时会出现皮肤斑疹。因为登革热能够导致严重的肌肉疼痛,所以还有“断骨热”之称。发热可有两次独立的发作,多数患者在数天之后康复。有些患者急性发热后出现由血小板减少、血管通透性增高所导致的出血表现,称为登革出血热。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也无疫苗预防方法,主要采取对症治疗。
登革热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埃及伊蚊为家栖蚊种,喜栖息室内,在室内叮人,在家庭容器积水处繁殖。白纹伊蚊为半家栖蚊种,主要在室外叮人。到登革热地方性流行区旅行,旅行者感染此病的危险性很大,因此要避免被蚊虫叮咬,避免在丛林地区逗留。
黄热病 黄热病是由感染黄热病病毒的蚊子叮咬易感人群传播的一种出血性疾病。我国及亚洲其他国家无黄热病流行,居民均为易感人群,如果前往疫区又不接种黄热病疫苗极易受到感染,甚至会面临生命危险。
易感者被感染黄热病病毒的蚊子叮咬后3~6天可出现症状。大多数感染者症状较轻,约15%的感染者症状较重。重症患者突然发病,有发热、头痛、肌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大约持续3天症状缓解。24小时后发烧及症状再现,同时伴有黄疸、呕血、黑便,患者可出现昏迷甚至死亡。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通过对症治疗。本病可用接种疫苗的方法进行预防,前往黄热病流行区的旅行者应在成行前两周接种黄热病疫苗。
防止蚊子叮咬的措施
1. 清晨或落日后在户外活动,要穿比较厚的长袖衣服和长裤,尽可能不穿深色衣服,因为深色衣服容易招致蚊子。
2. 在户外活动时,脸、手、脚等裸露部位涂擦驱蚊油,防止叮咬。
3. 睡觉的房间应装有纱窗、纱门;夜间睡觉挂蚊帐,或使用药物浸渍的蚊帐;同时使用灭蚊剂、电子灭蚊器或蚊香灭蚊、驱蚊。
4. 前往疫区及其他蚊媒疾病疫区人员要进行预防性服药和疫苗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