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
我是基层连队的一名排长,我们排有一名入伍半年的大学生士兵小杨。下连后,他各方面表现都不错。但这两个月,我明显感觉到他发生了变化,不仅工作训练大不如前,脾气也变得暴躁,有几次还因为一些小事和战友发生冲突。我和他谈过几次心,他说入伍前对部队充满好感,本想好好干一番成绩,却没想到一直表现平平,如今,随着训练和任务量的加大,他感到生活枯燥,压力很大。该讲的道理我都对他讲了,但没有明显的效果。请问我该怎么做他的工作?
某部排长 小 梁
小梁排长:
依我们看,小杨的情绪波动主要是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引起的。当兵前,他对军营有很多主观想象,入伍之初,他对部队生活充满新鲜感,也比较有干劲。然而,随着严格的训练、紧张的工作和相对单调的生活正式展开,新鲜感逐渐消失,以下这些感觉的经常出现便会影响到心理和情绪——
紧张感。军营快节奏的生活和严格的管理难免会造成心理的紧张感,而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则比较容易引起情绪的波动和烦躁。
疲劳感。高强度的训练时常会让人产生“困”、“乏”、“累”的感觉,如果不注意及时消除身体的疲劳,就会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等心理的疲劳。
失落感。受一些影视作品的影响,地方大学生对军营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到部队后,当现实和理想反差较大时,他们难免感到失落和孤独。
因此,对和小杨情况类似的大学生士兵,我们干部骨干需要及时靠上去做工作,帮他们减轻压力,克服困难,尽快调整适应。
我们想,除了注意科学训练和管理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强化角色认知。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把一件刺激性比较大的事突然告诉一个毫无思想准备的人时,往往容易激发心理问题,而如果告诉一个事先有一定思想准备的人时,情况会好一些。这就是心理准备对适应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耐心地向有心理波动的大学生士兵解释部队训练、工作和生活的特点和要求,不仅告诉他们“怎么做”,而且告诉他们“为什么”,深化他们对军人的角色认知,做好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心理准备。
体现个人价值。文化程度较高,而且希望在部队干出一些成绩,这是大学生士兵的优势所在。作为连队的干部骨干,我们可以为他们创造和提供一些发挥特长的机会,使他们在体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消除心理落差,增强自信心,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摆脱“校园情结”。入伍后,很多大学生士兵难以走出对高校生活的眷恋,这也是导致他们对军营生活不适应的重要原因。如果总是拿军营生活的紧张严格和校园生活的自由多彩进行简单比较,就容易产生不适应的感觉,甚至变得格外敏感,因为很小的事情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这时,一方面,我们不妨引导他们认识到,军营和学校性质不同、文化不同、规则不同,如果一味沉溺于“校园情结”,对融入军营十分不利;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尝试教给他们一些化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做到“我的心情我做主”。
具体说来,这些方法有以下几种:
1、转移。一般情况下,对情绪产生强烈刺激的事,通常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要很快遗忘比较困难。但是,如果通过积极努力,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能令人感到愉快、自信和充实的事情上去,就有利于实现心情的转换,比如主动地去帮助别人,找知心的朋友谈谈心,阅读能够启人心智的书籍等等。
2、升华。升华,就是把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升华为一种利人利己、有建设性意义的动力。我们常说的“化悲痛为力量”,就是指升华自己悲痛的情绪。其实不只悲痛可以化为力量,其他的强烈情感也都可以化为力量。例如,可以化愤怒为力量,化教训为力量,化压抑为力量等等。
3、身心互动。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人高兴的时候,会有相应的外在表现,如手舞足蹈、愉快的笑容;不高兴的时候也会有相应的外在表现,如垂头丧气、两眼无神。这说明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身体状态。而改变情绪和心理状态的一个快捷方法就是先改变身体状态,例如可以进行自己喜欢的运动等。
77116部队 王伦娓、闵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