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张国清 王家彦)近来有一桩好事值得书写一笔,陈虎主任带领他的团队申报的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日前顺利通过评审。这项高等级成果是他多年积蓄能量的一次喷发,更是他为白血病患者送来的一份喜讯。
白血病曾被视为不治之症。人们对于白血病的认识,更多源于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热播的一部日本电视剧《血疑》,年轻漂亮的女主人公幸子因患白血病而遭不幸让人扼腕叹息。那时的陈虎正在三医大学习,学医的他除了同情幸子外,肩上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攻克白血病成为他心中的梦。也许是巧合,陈虎毕业后分配到医院血液科当医生,命运注定了他走上征战白血病的漫漫征程。
不过,陈虎从事白血病临床治疗研究的起点并不低。当时血液科正在开展白血病骨髓移植,他师从国内著名血液病专家叶根耀、曹履先。1986年他们成功对一位年轻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实施自体骨髓移植。一年后他们又对患有急性白血病的男大学生进行了异基因骨髓移植并获成功。几年的磨练实践,陈虎很快掌握了骨髓移植技术,这为他今后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医院领导抓住骨髓移植成功的时机,决定重点发展骨髓移植学科,并选派年轻有为的陈虎到法国六大居里医学院深造骨髓移植。两年的学习,使他的羽翼逐渐丰满起来。学成回国后他成为科主任,并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起飞。那是1995年6月,陈主任在国内率先对北京的一位慢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一个月后康复。
这种移植方法改写了过去抽取骨髓的历史,只需从供者外周血中提取干细胞就可以了,供者无痛苦,受者恢复快。这一技术被评为当年全国医药科技进步十大新闻,并成为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首选方法。
陈主任对每一位求治的患者都不放弃一线希望。那是一位中学生得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苦于找不到配型相合的骨髓。1995年 5月,陈主任通过艰苦努力,在台湾找到了骨髓并顺利植入患者体内,成为海峡两岸间首例骨髓捐赠,也开了我国无关供者移植的先河。这事当时在两岸引起不小轰动。这宗骨髓捐赠非比寻常,不仅是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见证,而且架起了两岸的血脉之桥,至今台湾慈济骨髓中心先后向大陆捐赠了300多份骨髓,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
也许是陈主任深刻感受到寻找配型相合骨髓的艰难,促使他改变思路,大胆创新。1999年1月,陈主任对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小男孩成功进行了半相合移植,为国内首例,也是目前国内存活时间最长的半相合移植病例。这种移植在患者父母或兄妹身上就能找到,比完全相合的机率高得多。在成功跨越一道道移植难关的同时,陈主任又把目标选定在移植后出现的感染和复发等难题上,在国内率先开展了CD34阳性细胞移植、树突状细胞扩增、细胞与基因治疗等新技术,有效解决了这些难题。
在梦与现实的漫漫征程中,陈主任执着追求,不断点燃生命的希望。20多年来,他在造血干细胞领域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带领团队成功开展2000多例各类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完成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800余例、CD34阳性细胞移植60余例,这两种移植数居亚洲第一。
陈主任清楚地知道,白血病病因复杂,个体差异大,完全征服白血病仍然路程漫漫。多年来,他与患者一起分享了成功的快乐,感受了病魔的残酷无情,也留下了遗憾和无奈。作为医生,没有理由不为患者竭尽全力,没有理由不把攻克疾病作为恒久的奋斗目标。陈主任坚定地说。
陈虎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军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主任、细胞与基因治疗中心主任,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承担国家"863"、"973"课题及军队、省部级课题多项,近五年发表论文60余篇,著书6部。兼任全军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