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疾病是最重要的致盲眼病之一,每年新发的感染性角膜病致盲患者约10万。我国的角膜病防治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角膜供体的严重匮乏也使大多数患者复明的愿望成为泡影。
危害 第二大致盲眼病
中国角膜盲患者约有300万。角膜疾病是继白内障之后的第二大致盲眼病,也是眼球摘除的第一致病因素。更为严峻的是,我国的角膜病防治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基层医生缺乏足够的角膜专业知识,药物的误用滥用使患者得不到早期规范诊治,角膜供体来源严重匮乏,从而使角膜盲患者重见光明的愿望成为泡影。
感染 角膜盲常见原因
85%的角膜盲缘自感染性角膜病。每年新发的感染性角膜病致盲患者约10万,其中青壮年患者占85%。广州中山眼科中心、河南省眼科研究所、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和北京同仁医院住院患者调查结果显示,感染性角膜病患者数量占眼科住院患者总人数的第二位。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感染性角膜病在发展中国家已占致盲性眼病的第二位,发病率仅次于白内障。
感染性角膜病主要包括细菌性角膜炎、病毒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和棘阿米巴角膜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是最常见的感染性角膜疾病,我国每年约有50万人发病。青少年时代患上HSK后,病毒终身潜伏在人体内,年复一年不停复发,终至失明。HSK的发病机制及病理过程的基础研究仍在开展,其药物治疗是一个棘手的难题。而对于已形成的角膜白斑,唯一能复明的方法就是角膜移植。
近年来,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其相关基础研究仍比较缺乏,且临床上尚无确切有效的抗真菌药物,因此治疗较为棘手。真菌性角膜炎的最常见诱因为农业生产,这部分患者在早期往往延误就诊,基层医师误诊及激素等药物的滥用致使病情加重,经济条件所限致使痛失手术良机,最终发生眼内炎症只能摘除眼球。角膜移植术联合药物应用是目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最为确切的方法。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菌种对角膜组织的感染及在角膜中的生长方式均不相同,这为临床上板层角膜移植的开展提供了有利依据。早期确诊、及时手术是确保疗效的关键。
此外,细菌性、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等感染性角膜病同样面临很多尚未解决的基础和临床问题,临床可应用的药物品种有限、疗程漫长、疗效不佳,往往需要治疗性角膜移植手术。一次角膜移植手术的费用约需人民币两万元,术后至少要一年才能拆去缝线。我国器官和组织捐献尚未立法,角膜移植供体材料十分匮乏,而真正有角膜移植手术技术和经验的医生屈指可数。漫长的等待、昂贵的手术费用、长期的术后随诊使患者不堪重负。感染性角膜病患者在就医前后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再加上每年的累积效应,使感染性角膜病已成为中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除了感染性角膜病,还有诸多发病机理不清、临床疗效不确切、治疗方法受限的角膜疾病,如免疫性角膜病、角膜营养不良及变性、角膜化学伤热烧伤后的干细胞缺乏、眼表重建等。
对策 多中心流调展开
目前多数角膜病的诊断仍主要依靠病史采集症状体征等经验性诊断,实验室检查的效率及阳性率仍总体偏低,这也是非角膜病专业的医师容易误诊和贻误治疗的重要原因。随着分子生物学、组织工程学、免疫学和交叉学科的迅猛发展,需要发展新的、更快速、更准确的现代诊断技术,如基因探针诊断等,帮助临床快速准确地诊断。
对于角膜移植术目前面临的困境,希望从以下三大方面来解决:
一、加强对全民的眼库宣传工作,呼吁尽早对器官捐献(包括角膜捐献)进行明确立法;普及角膜病预防的宣传,对基层医院的医生进行角膜病专业知识的培训;加强全国临床多中心角膜病研究和合作,为政府提供更多参考数据。
二、发展成分性角膜移植术(如角膜内皮移植术、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等),改进和完善相关技术和器械,对目前存在的各种并发症进行研究,以期更快地解决和完善。
三、借助基因工程和生物组织学工程的飞速发展平台,研究无抗原性的人工生物角膜,并应用于临床。
2009年7月,中国工程院确立了“中国感染性角膜病的社会危害和干预策略研究”咨询研究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教授牵头负责,开展全国多中心感染性角膜病流行病学的调查。这是中国大陆首次组织的全国多中心感染性角膜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对社会危害的研究。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为国务院提供干预策略的咨询报告,为政府卫生行政决策提供证据,对我国感染性角膜病的防治起到宏观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