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在2008~2010年发布的数据显示,肿瘤死亡因素中,血栓形成仅次于肿瘤复发占第二位。然而,很多肿瘤科医生却不知道血栓对患者的威胁如此严重。日前,在由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主办、哈尔滨血液病研究所协办、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GSK)赞助的肿瘤与血栓专题论坛会上,CSCO颁布了《中国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与治疗专家共识》。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E)在内的一组血栓栓塞性疾病,目前已成为继冠心病和高血压后中国第三大常见疾病。防治VTE已成为医学界的重要课题。CSCO名誉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新药(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孙燕院士表示,CSCO对VTE疾病关注已久。我国每年新发280万名实体瘤患者,大约30%的患者可能出现血栓,即将近有72万名的肿瘤患者有血栓高危因素。国外循证医学研究发现,作为一项独立的危险因素,患恶性肿瘤未进行化疗者,发生VTE风险较未患肿瘤者升高4.1倍;如进行化疗,则风险升高6.5倍。因此,当前务必加强临床医生对VTE的防范意识,对于高危人群或可疑患者应该积极筛查,早期诊断,及时防治。
CSCO基金委员会主任委员、哈尔滨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介绍,我国了解血栓知识的临床肿瘤医生只占10%,外科医生为30%,妇产科医生20%,放疗科医生只有5%。而美国VTE高危肿瘤患者100%进行一级预防,手术患者都要进行二级预防。由于肿瘤患者的VTE防治涉及多学科,循证医学资料多而庞杂,缺少系统。因此,此次CSCO在制定该共识的过程中,专家也大量参考了国内外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希望这一共识能在指导我国临床医生诊治VTE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此次CSCO共识的建议,每位肿瘤患者都应接受适当的VTE风险评估和危险分层。对没有禁忌证的患者必要时进行VTE的综合预防。目前国内常规的VTE预防和治疗用药包括低剂量普通肝素(LDUH)、低分子量肝素(LMWH)、磺达肝癸钠或维生素K拮抗剂(VKA)。对存在血栓高危因素的患者采取预防措施,能够显著降低VTE和致死性PE的发生。合理进行VTE药物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总体医疗费用,同时还不增加患者出血等其他并发症风险,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孙燕教授指出,现有的抗凝治疗主要是以低分子肝素为代表的非口服制剂和以华法令为代表的口服制剂,但低分子肝素长期治疗对于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的肿瘤患者疗效更佳。如那屈肝素,可通过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抑制Xa因子和Ⅱa因子,具有快速和持续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多项循证研究证实了那屈肝素对肿瘤患者VTE预防和治疗的疗效及良好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