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时而在报纸杂志上见到有文章强调要搞“纯中医”,即用“纯中医”的理论和传统的望、闻、问、切的方法来诊疗疾病,否则就不是中医,或者是中医的背叛者。还有人提出要举办“纯中医”学校,培养“纯中医”人才。这些观点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是在此之前有人提出要废弃中医,或弃医存药。二是有些人用西医的诊断和思维方法随意乱施中药治病,损害了中医在民间的信誉。为了捍卫中医的延续与发展,“纯中医”之说就应运而生,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冷静下来思考一番,“纯中医”提法显然不妥,使人感到混乱迷茫乃至无所适从。
“纯中医”与中医如何分界
所谓纯中医,照字面理解,就是百分之百古代的传统中医,或者专门用经典药方察病治病的大夫。如此类推,清末民初著名的大医学家张锡纯也不是地地道道的中医,至少不是“纯中医”。因为张锡纯在他的名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有不少章节叙述了西医的理论与临床知识,并对比研究了中西医两家各自的长短。张锡纯是我国近代史上率先以中医大家的身份学习西医的第一人。你能说因为他学习与研究了西医学的理论与技术知识,就不是一位传统的中医了吗?
“纯中医”与中医是一家还是两家
如果是一家,就没有必要在中医框构内再分出一支“纯中医”队伍来。要求中医纯而又纯,不但难以做到,而且也与时代要求不符。如果是两家,分水岭在哪里?谁来主持分家?
“纯中医”有自我封闭厚古薄今之嫌
谁也不会否认,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历史在前进,每个时代的经济文化与社会环境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医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纵观历史的演变,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优秀的医学大家涌现。如在张仲景之后,隋唐医药学家孙思邈、金元时期的朱丹溪、李东坦等大家,他们都各自以“滋阴”、“补土”等学说继承与创新并丰富了《内经》与《伤寒论》的内容。而明朝的李时珍则以一部《本草纲目》享誉世界。清朝时期在京城的名中医中著书立说者甚多。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在全国各省、各地区先后建立了中医药大学。时下是中医人才济济,学术繁荣,中医事业的发展进步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是任何一个朝代无可比拟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西医技术知识也日新月异。如果中医故步自封,不图创新,则被边缘化的处境难以改变。
卫生部部长陈竺今年7月在参观访问新加坡中央医院“宝中堂”时说,既要“原汁原味”,又要与时俱进。笔者认为,陈竺代表了党和政府对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殷切希望。“原汁原味”就是要求我们学经典、用经典,不要把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给丢失了;与时俱进就是要求我们勤思考,多创新,将中医拓展到一个新的境界——让古人望尘莫及的高度。让中医堂堂正正地走出国门,造福全人类。
此外,学经典、读经典、用经典,不是“纯中医”的专利。凡是有志于中医事业的中医、中西结合医,以及喜爱中医学知识的西医都会自觉乃至刻苦地学习经典,并在实践中推陈出新。一个有造诣有功底的中医,如果同时学习和娴熟地掌握了西医的理论知识,那他就如虎添翼,更加具有创新思维,使自己在中医事业上更上一层楼。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捍卫、继承、创新、发展中医是适应时代进步的需要,但没有必要在中医之外再立“纯中医”的山头或门户。